【推荐】P2P彻底清零深扒P2P行业死亡的前因后果p2p死了多少

曾经在投资圈风头无二的P2P终于谢幕了。从高峰时期的3595家P2P公司群雄逐鹿到昨天的清0,整个历程也可谓是过山车般的刺激,令人扼腕叹息。

最早诞生于英国的P2P模式,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如何在中国产生变异?如何让国人无限追捧?又如何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深度揭秘这个行业的兴衰与荣辱。

2020年11月27日上午,银保监会的首席律师刘福寿发表的演讲中说到,互联网金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已经被大幅削减。因为全国的P2P网贷机构,已经从高峰时期的3595家缩减为0了。也就是说这个盛极一时的互联网金融,P2P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后只能当作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既然曾经也曾轰轰烈烈过,那我们也不妨剖析一下这个行业如何盛极而衰,可能会对我们以后的投资行为有借鉴意义呢。P2P的本质也就是一种小额信用借款。

而这种借贷方式的鼻祖则是孟加拉国的尤努斯,他在美国学习,但是看到自己的国家贫穷落后,很多贫困人口根本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在80年代他拿出自己的27美元,借给了43名孟加拉农村的贫困妇女,帮助他们购买农具改变贫困。随后其创建了格莱珉银行,开创了小额信贷扶贫。

2006年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这个诺贝尔奖的获得使得这种模式被更广泛的传播,普惠金融由此开端。而其中英国的ZOPA机构发现了小额信贷的商业前景,于是就将这种小额贷款搬到了互联网上,成为了最早的P2P平台。这个第一也着实让英国兴奋了一段时间,其声称互联网时代美国人拿走了几乎所有的第一,但这个P2P的第一属于英国,可见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有多自豪了。

而早期的P2P模式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找到一些有借钱需求的人,然后通过技术手段确认他们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然后把这些借款信息放到平台上,手里有资金的人可以把钱借给这些人,平台就收取一些手续费。这个时候的P2P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撮合平台,就是挣个辛苦费,没啥风险,风险在哪里呢?全在出借人那里,借款人不还款了是出借人损失。

但是你会发现今天你买的P2P怎么好像跟这不一样是吗?的确,因为到了中国之后,这种P2P模式就彻底变异了。那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英国第一个做出了P2P,但发展壮大仍然是在美国,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很早就把P2P给定性了,认为其贷款行为就是证券发行,于是受到严格监管。英国认为它就是一个中介平台撮合借贷双方,因此也不存在挤兑的风险。

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就是借鉴了这种模式。当P2P进入中国的时候,监管就是一片空白,一直野蛮生长了8年之后的2015年,才首次被纳入到了银监会的监管。早期的如拍拍贷其实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金融中介,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如果发生了逾期,平台会首先告知出借人情况,而不是立马就给出借人垫付,找第三方公司进行债权回收,这样平台也没什么风险,出借人既然出借资金并预期会有高额回报,就需要自担一些风险,这样大家其实也都能接受,行业也会慢慢发展。

但是到了2014年迎来了一个P2P行业的转折,成立于2009年的老牌P2P公司红岭创投爆雷了。红岭创投给广州的4家纸业公司合计借款了1亿元,然后把这一亿拆分成了14个标底,由4567人认购,平均每人投资了2.19万元,最大的一笔个人投资了240万元。

2014年8月份4家纸业公司爆出无力偿还借款,而且还涉及到多家银行重复质押骗贷,已经涉及到犯罪了。而红岭创投眼看无力收回贷款,最终老板周世平大笔一挥,选择了为客户垫付这1亿元的坏账。而此次垫付也为整个P2P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契机。红岭创投愿意为出借人兜底。简单说就是如果借款人逾期了,那么平台愿意先给借款人垫付,这样一来出借人岂不是非常高兴,这不就等于是保本保息了吗?而且利息也要比存银行的收益高得多,这不就是给出借人一个定心丸吗?

红岭创投的示范效应一下子就引爆了整个P2P行业。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P2P平台都为出资人上了这一保险—为出资人兜底。为什么大家都来模仿呢?

很简单如果你是出借人,你肯定是希望自己借出的钱首先能够保证本金的安全,然后要有高额的收益。而P2P平台为你的资金兜底的行为,不正好满足了出借人的这两个需求吗?似乎在说快来把资金投入P2P吧,回家躺着就能赚到比银行多几十倍收益的钱,问有什么风险?就是有逾期的可能,但是平台为你兜底了你还怕啥?

而也就是在此时,P2P的定位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它已经从一个信息中介转型为一个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谁?就是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你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再把钱贷给客户。为什么你不怕银行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没钱退给你。因为银行规模很大,大到你对银行非常非常的信任。

而此时的P2P的宣传就让投资者们产生了信用幻觉,潜意识中觉得P2P平台就是跟银行一样具有刚兑的实力。但是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的想想,P2P平台真的有商业银行的实力吗?恐怕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儿。

我们刚才说一直到2015年P2P才首次受到监管。而在这之前进入P2P行业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有多低呢?注册一家公司,搞一个官网,花几十万再买一套自带系统,想要显得更牛逼些就通过过桥资金把注册资金搞成几千万或上亿。没名气的就把一部分股权散给一些上市公司,摇身一变就成了上世纪公司的P2P平台了。门槛进入之低令人咋舌,自然这么一搞的话就变味了,高峰期的3595家公司你以为真的都是想做P2P挣个管理费?哪个行业都有几个坏鸟,而P2P行业尤其多,有些公司就是打着P2P的幌子敛财的。

最典型的就是资金池模式,P2P正常的就是有借款人、有出借人,平台作为中间人,但是资金池模式就是只有平台和出资人,而借款人只是名义上的,但实质上并没有。我们来看下这张图就知道了,出借人把钱给了平台,平台到期之后还本付息,而付息的钱则是从后来出借人的本金里拿出来的。而平台则可以拿着资金池里的钱随意挥霍,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拿后来进的钱补给先进来的人,击鼓传花到后进来的钱不足以支付先进来人的本金和利息的时候,整个资金盘就轰然倒塌了。平台发一则公告经营不善,企业倒闭、跑路也就是自然而然了,只是苦了那么多的投资者了,血本无归。

话说即使是放股市赔了也不会赔得这么干净,这样的从一开始就是明骗,有些算有点良心的呢,则是把借来的钱拿去资本市场投资,希望自己能够以小博大。但资本市场真的是那么好赚钱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资本市场可从来不会按照你的想法走短线投机,亏钱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及结果。

与上面所说的拿着资金池里的钱挥霍一番也不无区别,区别只在于爆雷的早与晚的问题。因为一些公司玩法更高明一些,自己平台既有出借人,也有实际的借款人,但是这种借款人一般都是公司,而这种公司却都是托儿,也就是自己的关联公司。这种空壳公司包装出一个项目需要借款,平台就把这个项目挂在网站上,给予高额回报,寻找自愿上钩的鱼。其实这就是为出借人设的一个圈套,坑你没商量。

当然这些是P2P行业里的违法操作,比如爆雷的易速贷、e租宝、唐小僧等等的都是这种模式,危害有多大?就拿e租宝来说吧,580多亿的欠款,90万名投资人人均投资6万多元,其平台上95%都是假项目,200多台数据服务器案发时整理成册的犯罪证据就多达1200多册,着实让人令人发指。

但毕竟还有许多的P2P公司是合规经营的,但合规经营依然走到了被清退的地步,只能说这个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我们刚才说平台开始愿意为出借人兜底,那就意味着平台要为坏账买单,而这个坏账率的高低则取决于平台的风控技术。

可以说P2P的大数据风控就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下这张图,中国的个人征信覆盖率仅仅只有30%,而美国则高达92%。所以中国的P2P风控系统并不能依赖于个人征信系统,因为有太多的人压根儿就没有征信记录,P2P的风控系统很难获取到借款人的就业收入、信贷记录这些与信用强相关的数据。那能获取到哪些呢?

依赖借款人的社交信息、地理信息、电商购物信息等等这些非信用数据,这就直接导致了风控模型非常薄弱。在这样的风控模型下P2P的贷款逾期率逐年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希望在P2P平台上借款的是什么人呢?是在银行不能获得小额贷款和信用卡的用户,才愿意以比银行更高的借贷成本在P2P平台借钱。换句话说P2P的借款用户其实已经被银行筛过一遍,剩下的用户资质有多高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有些用户的恶意逾期就越来越多,甚至在新闻中出现了一个小伙子带领全村人一起撸网贷的壮观景象。凭实力借的钱凭什么要还这样的神逻辑。逾期率的升高也伴随着兜底所消耗的资金越来越多,这样也就势必会推高P2P平台的运营成本。

要知道P2P公司提高收入的有两种方式:

1、降低出借人的成本,也就是平台把出借人的收益率降低,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并不具有操作性。毕竟几千家的P2P平台又不是只有你一家,你家给的利息低,出资人转头就投入到别人的怀抱。所以所有的P2P公司都不会这么做,这么做的才是傻子,把客户拱手于人。

2、就是提高借款人的利率,这个似乎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毕竟借款人是需求者,想要获取资金多花点利息也可以接受。这似乎也是唯一一条覆盖坏账所引发的借贷成本增加的途径。

于是大家就会发现很多的24%甚至是36%年利率的借贷产品,甚至还有些平台为了使自己的借贷利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巧立名目,再收一些审核费、管理费等等的,宣传的时候说自己的年利率在10%以内,乍一看非常吸引人,比银行的借贷利率还要低。殊不知真放款的时候,各种名目的费用一加才知道年利率依然高达20%以上,都是满满的套路。

这次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风控模型的薄弱导致了平台坏账率升高,推高资金成本。为了覆盖掉成本,就必须向借款人提高利率,而本就资质平平的用户在高利率之下坏账率又会增加。这样一个闭环一旦形成就形成了一个死结,直至平台无力垫付坏账金额而引发挤兑,从而造成资不抵债、跑路、倒闭、延期就成为了必然。路越走越窄,如何能长久呢?

随着2015年7月18日央行联合10部委开始对P2P行业进行监管,随后陆续发布了十几个监管文件,越来越严格,使得很多的问题平台被出清。截止到2019年末,P2P问题平台累计就达到了2923家,其中42%平台跑路,34%提现困难,13%被立案侦查。其中甚至还有非常著名的头部机构积木盒子,这个平台曾经获得经纬中国、银泰资本、顺为资本、小米科技等知名投资机构总计达1.3亿美元的投资也未能幸免。

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问题的出现,2018年出现了P2P清退潮,而这波操作对投资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从这个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投资者在P2P上的信任持续的降低,当一个行业的信任被质疑的时候,也就是只剩下穷途末路了。

当然如果只是自由的行业竞争,肯定不会出现这么大面积的清退,这已经表现出是整个行业的异常了。2019年发布的175号文件就提出了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加大整治力度。而2020年底就是最后的期限。正如开头银保监会的刘福寿所说的,整个中国的P2P机构目前已经彻底清0。P2P行业的丧钟终是敲响了。作为一个普惠金融P2P这种模式本身是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但是变态的竞争、变异的机制、绝对的利益追求,最终葬送了整个行业,可悲、可叹、可惜,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购买过P2P产品,你的资金落袋为安了吗?所以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还是需要做些功课的,毕竟涉及到钱的事都不是小事。

光学测量仪器公司

影像式测量仪

光学测量仪器

ogp官网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1007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推荐】P2P彻底完了上市1年就被立案员工撤离股价跌9成市值剩1亿p2p理财公司上市
下一篇: 【推荐】P2P情报局网贷羊毛风险盘点上还是不上温商贷每天能充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