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涨价不看“市场”看“市长”?
农产品涨价不看“市场”看“市长”? 更新时间:2010-10-13 6:50:42 近年来中国水稻产量维持在1.9亿吨的水平,实际需求则在1.8亿吨左右,这种供略大于求的态势却未能阻挡水稻价格今年的狂飙突进,原因何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此前撰文表示,自2008年起,政府连续三年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向市场发出强烈的托底信号,市场因此逐步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产区农民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以过去三年的粳稻和白小麦为例,2008年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分别是每斤0.82元和0.77元,2009年涨至0.95元和0.87元,今年再次提高至每斤1.05元和0.90元,粳稻和白小麦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比2008年增长了约28%和17%。
农民不看“市场”看“市长”的心态转换已经越来越明显。黑龙江省黑河市金秋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收获的大豆预计超过3万吨,这个合作社并不着急把这些大豆卖出去。2008年,国家临时收储的大豆价格是每斤1.85元,2009年涨至每斤1.87元,今年政策虽然还没有出来,市场预期收储价格将达到每斤1.90元左右,金秋合作社农民的心理价位也顺势涨至每斤1.9~2.0元。
除了国家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影响市场预期外,大量粮源掌握在有关部门手中对市场的价格预期也有影响。据统计,2008/2009年度,国家共计划收购临储玉米4000万吨,实际收购了约3574万吨,占到全国玉米产量的20%左右。以即将在10月12日举行的临储玉米拍卖为例,只有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饲料加工及养殖企业获准参与拍卖,而大量需要玉米的南方地区加工企业则不得参与,这样做实际上刺激了南方地区玉米价格的上涨。
2007年以来,政策性收购的粮食品种逐年增加,除了原来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现在玉米、大豆、油菜子都列入了收储范围,与之相对应,政策性收购的粮食数量也日渐增加。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为2941万吨,2008年增加到6911.5万吨,2009年达9876万吨,全国粮食总量以5亿吨计算,政策性粮食数量占的比例在2009年达20%左右。
如此之多的粮食进入国库,改变了农产品市场的游戏规则。以前,加工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原粮的收购数量和价格,现在越来越仰仗国库,而部分国库拖延粮食出库、乱收费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让加工企业宁愿以更高价格去争抢市场上有限的粮源,来保证持续稳定的粮源供应,控制价格预期的难度也就更大。
如将上述现象归结为农产品的去市场化,其实是事出有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农产品价格暴跌,有关部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政策性收购粮食品种,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避免农民的利益受损,然而副作用也难以忽视。以大豆为例,2008~2009年,国家收购了约500万吨大豆,由于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至今未出库,以每吨3700元的价格计算,占用的资金达到185亿元,如果加上其他粮食品种,动用的资金更多。
业内人士建议,可学习美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农户依据种植面积和常规产量以及最低保护价计算当年的预期收入,农户实际收入如低于预期收入就可获政府补贴。以这种补贴方式运作,收储和加工企业可根据市场价格买卖农产品,有涨有跌,不会形成单边价格上涨预期,同时农民收入能得到保证,且国家不需要投资建立仓库和存放农产品,在资金压力上更小一些。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1014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