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去全球化” 中国经济如何突围?
世界“去全球化” 中国经济如何突围? 更新时间:2010-12-24 7:41:13 美国经济去虚拟化、国际金融去杠杆化、世界经济去全球化,这是当前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三大特点。认清这三个方向,有助于我们厘清对未来的展望。
美国经济去虚拟化
经济虚拟化主要是指金融化。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所构成的广义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化日益明显,集中体现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尤其是融资非中介化、证券化,以债权与债务关系为主导的金融关系在各类经济关系中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股市市值与其GDP基本相当,而如今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GDP的3倍以上。最近20年来,全球GDP增长速度平均不到4%,全球贸易的增速平均为6%,但是全球资本的增速是14%。另有数据显示,在最近20年内,贸易增速是生产的2倍,而资金流又是物流的2倍,是生产增速的4倍。
在日趋虚拟化的世界经济中,美国的虚拟情形更加严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27%以上,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不到12%,而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次贷危机使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美国受到沉重打击。金融大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
为增加国内就业,重振本土工业,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奥巴马政府2010年9月公布《国家出口计划》,计划在5年内实现出口翻番战略,以凸显政府对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所作的努力。为此,美国以“量化宽松”为名,全速开动印钞机,为美国的“去虚拟化”或“再工业化”提供近乎无穷的资金支持。
国际金融去杠杆化
所谓金融杠杆,是指经济主体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次贷危机爆发前,不受监管的金融创新使美英等国的金融杠杆化愈演愈烈,直至登峰造极,平均杠杆率在30倍左右。金融杠杆促进了经济繁荣,助长了金融泡沫,同时在危机到来后,也放大了投资损失,加剧了金融动荡。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市场的调解下,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消费者的“去杠杆化”成为趋势。与此同时,美欧等国都纷纷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强化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肆意投机与扩张。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全球各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建立新的普通股“资本留存缓冲”与“逆周期资本缓冲”。可以预见,随着美欧监管改革法案与“巴塞尔协议Ⅲ”的落实,国际金融“去杠杆化”进程有望加快。
尽管疾风暴雨的危机渐行渐远,但是未来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依然在不同程度地延续。如此,导致金融活动不断萎缩,投资、生产与消费等正常经济活动持续受到消极影响。
世界经济去全球化
全球化一定意义上似乎令经济疆界日趋模糊,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使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市场越做越大,政府越来越小。在跨国资本与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推进全球化、新兴市场热烈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反全球化的声浪也一浪高过一浪。
世纪金融海啸生成后,为应对经济恶化,多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然而,全球化使刺激效应会通过进口或资本跨国流动而“漏出”到本国经济系统之外,不能使本国经济受益最大化。这就为贸易或市场保护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一贯高举经济自由主义大旗的美国,率先祭出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要求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美国的“首因效应”,加速发达国家由“释放市场”向“保护社会”转变,民族主义普遍抬头,如此世界经济摩擦与国际合作龃龉,成为2010年低迷的世界经济的基本色调。然而,这种“去全球化”现象历史并不陌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就发生过“去全球化”,相较今天的端倪,有过之无不及。
在2010年10月18日于中国上海召开的IMF高级研讨会上,IMF总裁卡恩一反昔日的自由主义教旨,搁置金融自由化主张,反而建议亚洲在必要时实行资本控制,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尽管今日世界不太可能再次进入“闭关锁国”时代,但是全球化速度放缓、经济壁垒增加,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变慢似乎势在必行。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鼎盛期,制造业是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作为中国重要出口市场,美国实施经济“去虚拟化”与“再工业化”战略,这势必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美国要逆转其庞大的经济身躯,与重载而急速行驶的中国会迎面相撞。
一方面,两国将产生更多的竞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将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再工业化”的出路,这意味着美国会在“竞争规则”和“贸易规则”上大做文章,如此势必加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美国目前仍拥有世界高技能劳动力和先进装备,是当今世界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容易受到美国的技术遏制、规则钳制与市场限制。因此,展望2011年,中美之间的摩擦恐怕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发达国家将利率降到历史最低位,美国一而再实施“量化宽松”,导致国际流动性泛滥。美欧强化金融监管无形中筑就新兴市场“金融监管洼地”,国际金融持续“去杠杆化”使国际游资投机资本提高,于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狼奔豕突。
如此,一方面会使国际金融资本变本加厉向中国施压,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金融开放压力;另一方面,作为“金融监管洼地”的中国,正在成为国际热钱,尤其是美元套利资金的乐土,更多的游资会流入中国。
中国处于城镇化鼎盛时期,由于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导致城镇化不断异化成为房地产化。美欧金融“去杠杆化”,将加剧中国房地产等经济泡沫。如此必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调控产生更大的冲击。
因此,展望2011年,不断高危的中国经济调控将十分艰难。
如果说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中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命题就应成立,如此“去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将使中国成为重要受害者,从而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去全球化”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迫使中国不得不依赖消费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由此,中国必须全方位构建、创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国家与居民的生活样式以及对外交往方式。辩证看待“危机”,就是“危”中有“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被迫转变,往好处看,由此将走向自主、可持续增长,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11年依然是这个万里长征的头几步。
在后危机时代,国际体系越发呈现“无主义、无信任、无秩序”的鲜明特征,国际社会失去方向,国际合作失去基础,国际政治失去领袖,整个世界正进入“无明晰航海图”、“无经验舵手”、“无强力引擎”的时代。中国既然没有“达者兼济天下”的能力与意愿,就只有努力独善其身了。
相关文章:
起来应对粮食安全新挑战中日新时代元年破解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中国需要新思路中国投资热之忧新世界的新政策范式中国经济崛起溢出全球五国学者聚论东亚“紧张2010”创新走在本土化的路上在衰退与缓慢增长之间我们的股市:财富与梦想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173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