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预计14万亿 货币政策稳健
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预计14万亿 货币政策稳健 更新时间:2011-4-15 12:43:42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用社会融资规模替代信贷指标作为中间目标,符合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同时也符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4月14日,央行公布了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并首次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3月末M2同比增长16.6%。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当日媒体通报会上表示,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合理,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回落,基本达到调控目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博士分析认为,假设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的调控目标是7.5万亿元左右,则一季度占比约为30%,信贷投放的节奏较为适度。
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调控市场化目标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比去年同期略少,保持基本稳定。鄂永健认为,这是央行在融资结构逐步多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宽货币政策的关注面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仍在70%以上,信贷资金在社会融资总量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加之,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中介目标实施货币政策,需要较为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更为优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可能还仅仅是央行的参考指标。
盛松成表示,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用社会融资规模替代信贷指标作为中间目标,符合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同时也符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从一季度的情况看,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年GDP增长8%、CPI控制在4%的水平,他预计,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很可能还落在去年的14万亿元左右。同时,他认为:“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有显著的上升。完全符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以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有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量占到全部债券发行量的71.8%。
全年新增人民币信贷呈平稳增长态势
与上月相比,新增人民币贷款由5356亿元回升至6794亿元,市场人士认为主要是居民户贷款多增,前期已经签订合同的住户贷款需求集中在3月份投放。此外,3月份实际工作天数较2月份的16天增加了7天,也是原因之一。而信贷总量管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的累积影响,尤其是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措施对贷款投放的约束作用依然较大,信贷紧缩态势继续。
与此同时,受贷款增速回升、财政存款下放和外汇占款增加较多的影响,M2增速回升,从2月末的15.7%升至3月末的16.6%。同时,受春节后企业投资经营活动增加、企业活期存款增速相对较快的影响下,M1增速也有所回升。
对于未来信贷运行的展望,鄂永健认为,在信贷供需偏紧的情况下,银行倾向于确保利率上浮较高的对公贷款而压缩住户贷款。如此,3月份住户贷款多增是短期现象,难以持续;而在准备金率持续上调、差别准备金率约束以及住房市场交易清淡等因素的影响下,年内信贷将继续呈平稳、增长可控的总体态势。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量预计在7万亿元至7.5万亿元之间。
贸易逆差不改境外资金持续涌入态势
数据还显示,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突破3万亿美元,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5564元人民币。对于上述数据,盛松成表示,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不大,对就业的影响也很小,但是对控制物价、经济结构调整、贸易结构调整、顺差的减少有促进作用。总体来讲,人民币汇率的小幅稳步可控的升值对国内经济利远大于弊。
对于今年一季度中国6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市场普遍认为,新增外汇储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与境外资本流入明显增多有关。此外,一季度欧元对美元升值6%,对我国外汇储备名义增长也有一定贡献。盛松成也表示,虽然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但是FDI和银行结售汇都是大幅顺收,这意味着贸易项下资本实际上还是净流入的。因此,一季度外储增加了1900多亿美元。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崔永认为,一季度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主要是一般贸易逆差大幅扩大造成的。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逆差达到459.8亿美元,创历史最大季度贸易逆差;而同期加工贸易顺差并没有明显缩小,这部分顺差771.1亿美元,扩大了22.8%。考虑到FDI一直主导加工贸易,这或许意味着FDI资金目前还在持续涌入。
政策继续稳健以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
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很显然,未来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但是考虑到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市场人士判断,货币政策收紧力度将减轻、利率和准备金率上调的频率会放缓、工具更灵活,央票使用会较为频繁,汇率弹性会加大。“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较大、外汇占款增势不减的情况下,预计公开市场回笼继续保持较大力度,并成为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鄂永健说,目前不同规模银行的流动性差异明显,对继续大幅普调准备金率构成一定制约,而随着一二级市场收益率倒挂现象消除,央票发行量进一步得到恢复,对准备金率上调或形成一定替代。综合两方面因素,上半年准备金率再次上调的时间窗口可能在4、5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较大时期,这两月合计到期资金达1.25万亿元。此外,因担忧中外利差扩大加剧资本流入,加之下半年物价涨幅将回落企稳,当前经济形势也远非“过热”,下一次加息的敏感期可能在年中前后物价涨幅较高之时。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293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