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新政,P2P网贷走向何方?(下)
互联网金融新政,P2P网贷走向何方?(下)
摘要
随着系列监管办法和政策的出台,可以预见P2P网贷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重新洗牌,强者愈强,中小平台或转型或继续在政策边缘游走,但监管部门留给它们的时间已不多了。 接续前...... 随着系列监管办法和政策的出台,可以预见P2P网贷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重新洗牌,强者愈强,中小平台或转型或继续在政策边缘游走,但监管部门留给它们的时间已不多了。 接续前文,我们分析了面对监管风暴,P2P网贷行业不会死亡,毕竟监管"不是要一棒子打死互联网金融,而是肃清诈骗平台,促使行业合规,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同时我们更应看到监管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 在下文中,我们将追本溯源分析P2P网贷可能出现行业大逆转,以及投资者的反应和哪些平台会胜出。*后,我们给出了行业转型的两种模式。 三、从信息中介到信用中介,市场格局会有360度逆转 劣币驱逐良币,信用中介模式为何兴起 监管的重点是P2P网贷平台只能做信息中介,不能做信用中介,也就是平台不得提供任何增信服务、不得提供任形式的担保。单这一规定,就基本上完全颠覆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P2P平台的运作模式。因为99%以上现存的平台都是名副其实的信用中介,而不只是信息中介,所以99%的平台都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否则就将变成非法平台。 P2P在中国刚刚起来的时候并市场并非一边倒,也有几家一开始坚持只做信息中介平台只搞撮合,不提供信用支持不赚风险收益。但是在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时代,P2P平台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很多平台都是草根平台,如果只做信息中介,也就意味着投资人要自己判断项目的风险并对风险承担所有责任,在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或者投资者缺乏风险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他们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投这些平台的。所以,只做信息中介的平台面临着投资人流失的风险,或者从一开始就无法吸引到投资人。 于是一些平台开始给项目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从表面上看是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另一方面*大部分投资者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即使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担保也能让投资人产生项目风险可控的错觉。于是在忽略了潜在风险的情况下,那些提供高收益的小平台开始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投资人。在这种逻辑下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只做信息中介的平台基本上无法活下去,而那些提供担保做信用中介的平台即使跑路的一批又一批,新的平台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投资人也一样前赴后继。*后,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担保。 信用中介模式的P2P平台为何无法持续。 对于平台来说,一旦提供担保,它就从单纯的信息中介变成了信用中介。以信用中介的模式来做小额的P2P借贷从长期来看是无法持续或者说风险很大的。信息中介的盈利方式很简单,它只做撮合,提供风险评估、信息公开、法律咨询等附加服务,然后从每一笔交易中收取手续费,利润中没有风险溢价;而信用中介利润点则主要是风险溢价,相当于客户只负责把资金给平台,获取利息,平台负责把握风险、寻找项目,出了坏账还要兜底。这种模式与银行为客户提供融资的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平台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获取利润。但是一方面*大部分的平台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到平台通过高息进行融资的客户其总体违约概率较高,所以即使你识别风险的能力很强,但是当你的担保对象总体风险水平很高的时候你也无能为力,除非不做了。此外,一旦成为信用中介,平台的利润实际上就只是一个账面利润了,因为未来某一笔坏账的出现都将侵蚀平台的*终利润。所以,关键就在于对坏账率的估计,平台是否能够盈利*终就要看他拿到的利差能不能覆盖坏账率和营运成本。 具体的坏账率会有多高呢?大型银行的实际坏账水平已经达到了2%或更高,而小微企业的贷款坏账率就更高了,保守估计有5%-6%的水平,高的地区可能到了10%左右的水平;并且银行的小微企业客户还都是相对优质的,所以我推测,长期来看P2P平台的实际坏账水平比10%要高不少,有从业者指出有些平台20%多的坏账率都是正常现象。*后再加上营运成本的话,保守估计平台需要15%甚至更高的利差才能够保证其能够盈利。这个利差意味着平台上资产方10%的利息收入可能需要负债方提供高达25%甚至更高的成本。总体上来看愿意付这么高利息的一定是自身信用风险或流动性风险相对较高的人,这些借款人*终会导致平台形成很高的平均坏账率。一种可能性是平台为了获得利润而提高利差水平,从而使借款人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形成恶性循环;另一种可能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坏账率集中爆发,直接拖垮平台。长期来看信用中介的模式很难持续,这也是市场上这么多高息平台倒闭或跑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个数据,陆金所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1亿美元,2015年预计营业收入为7.06亿美元,预计亏损4.15亿美元。陆金所基本上是中国所有P2P平台中给投资人收益*低的几个平台之一了,即使是这种情况还会出现这么巨额的亏损。这种亏损对于陆金所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因为他有源源不断的融资进来,14年底拿到5亿美元融资,15年底又有9亿美元的融资。但是对于其他小平台呢?情况可想而知有多糟糕了。 从上述分析来看,监管政策将P2P从信用中介拉回信息中介,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一做法也一定会对目前的P2P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其中*大的冲击在于:在信息中介模式下投资者需要自己识别和承担风险。未来投资者还会不会具有这么大的投资热情?会不会有大量资金从整个行业抽出,投入其他行业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信息中介转型后,平台面临投资者流失的巨大压力。 一种比较流行的判断是,在新的监管要求下,由于平台不允许提供担保,投资者需要自己识别和判断风险,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投资者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从而有可能导致大量投资者离场,所以P2P网贷行业可能很快就要消失。 其实持这个观点的人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不管监管如何变化,到平台借钱的人还是这些人,所以如果把所有借款人看成一个整体,整体的风险是不变的或者稍微降低的,也就是说每个投资人所面对的平均风险不会上升。 但前后两种情况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投资人来说风险的集中度不同了,收益高低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平台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风险是集中爆发的:平台出现问题之前,所有的违约都会被平台兑付,这个时候投资人面临的都是零风险;但是一旦平台兜不住了,在信用中介加资金池的模式下平台就很可能破产、跑路,那么投资者可能整个投入都收不回来了,也就是形成了100%的风险。但是在信息中介模式下,风险是相对分散的:新的监管意见禁止平台做资金池、禁止提供担保,而且要求第三方存管,对平台方来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信用破产的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将大大降低,平台突然倒闭跑路的情况也将大大减少,也就是说这种100%亏损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但是另一方面投资者要承担对单个投资标的的信用风险,因为违约后没有人会去兜底了,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整体风险不变,而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由集中的变成了分散的。截至上面的分析,你可能会觉得由于风险变得分散了,可能投资者反而会增加投资。逻辑上应该是这样的,但考虑到行为金融学,结果可能就相对悲观了。大众是喜欢承担相对稳定的低风险拿相对稳定的低收益还是愿意承担不确定的高风险拿较高的收益呢?这样看面对的投资人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了。 P2P网贷的投资人其实是一个高风险偏好的群体,当然在这些投资人中也会有分层。那些收益率较低、背景深厚的大平台投资人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这部分人在信息中介的模式下将会大大减少投资量,因为有背景的大平台*大部分在出现坏账时都帮投资人兜底了,而此时投资人要自己承担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心理上接受不了。 而之前投资于高收益率、高风险的小平台的投资人,他们具有很强的投机心理。在这部分人心中,"只要平台不出事,我20%、30%的收益就赚大方了,平台跑路这种事我应该不会碰到吧?"。为什么高利贷这么大风险的事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到现在生命力还是这么顽强?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供需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其实也不愿接受这种相对分散的风险,他们更愿意去赌博,赌赢了就大赚,赌输了倒霉。这跟我国散户为主的股市很像,每个人都知道散户亏钱是大概率的事情,但是每个股民都相信自己有过人的判断或者能搞到内部消息,总之亏钱的应该不会是自己。所以,即使股市这么大风险,即使07、08年很多人亏得一塌糊涂,到14年的时候那些当年亏惨了的人还是一窝蜂涌进股市,然后再亏一次。这个群体的投资行为是很强的投机心理来驱动的,所以在信息中介的模式下,也会有一部分人离场去寻找新的"赌博"场所。 从上面的分析,结论是投资者的积*性将会收到较大的打击,但逻辑与大多数人的逻辑不同,我认为投资者面临的平均风险不变,反而是风险从集中到分散导致了投资者的逃离。 从拼爹到拼能力,什么平台能脱颖而出? 新规要求P2P平台职能做信息中介,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平台将从拼爹的时代向拼能力的时代转变。在信用中介时代,对于投资者来说,他相信平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平台背后有人提供隐性担保,因为平台是直接承担风险的,出风险时隐性担保人可以帮平台兜底、填补窟窿。比如大家觉得陆金所风险低,因为大家认可平安集团,或者大家认为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平台比如开鑫贷比较稳健,是因为大家觉得开鑫贷出问题的话国开行和江苏省政府会出面兜底,所以大家拼的是爹。 而对于信息中介来说,监管意见明确规定,平台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也就是说即使你爹再有钱,但项目违约了他也不能出手相救,隐性担保没用了。怎么办呢?如果不考虑外部担保,那么对平台来说*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的风控能力,平台如果能把项目风险的关把好了,就能降低项目的平均违约概率,投资人的坏账率降低,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过来。从这个逻辑来看,平台之间拼的是风控能力。 但还有一句话不得不说,在一个资本堆积起来的行业,风控能力的比拼*终还是在拼爹,只是以前是爹直接兜底,现在是爹帮着平台挖人才、建制度、交学费等等。*后,在不考虑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小平台的投资人肯定会严重流失,所以小平台在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很可能是死掉一大批。 四、P2P网贷将走向何方? 方向一:第三方担保模式,权宜之计。 监管部门强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者接受委托从事下列活动: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并没有限制第三方担保。事实上现在有不少平台都采用了第三方担保的方式,所以很多平台为了留住投资人会将自身担保转变成第三方担保,作为权宜之计。对投资者来说,很多人只会考虑表面的风险,容易忽视内在的风险。所以第三方担保的引入会让那部分原来习惯了平台兜底的人继续留在平台上,因为在他们眼中平台担保和第三方担保没有什么区别,反正是有担保不要我自己承担风险就好。基于这个逻辑,第三方担保的模式应该会有一个跟风的过程。 但是了解担保公司的人肯定知道,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坑,经济下行的时候担保公司破产倒闭的要比P2P平台还多,逻辑与前边分析信用中介的平台无法持续是一个道理。在监管规范之前,一些第三方担保公司实际上是和平台有内部交易的,利用了平台资金池的资金,因为很多小担保公司自身并不具备这么强的担保能力。第三方担保我认为长远来看也是行不通的。 但监管方为什么不明确对第三方担保做限制呢?这是因为平台自身担保出问题时要比第三方担保出问题严重得多。在平台自身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如果*后兜底兜不住了,那么只能破产或者跑路,对那些本身没有问题的借贷行为会造成严重影响,也就是说会对公众造成较大冲击,这一点监管层不想看到。但是第三方担保出如果出问题,则不会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它只会影响到单笔出问题的借贷双方和担保公司本身。所以,第三方担保会在整改期结束之前出现一波浪潮,但*终这种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当第三方担保公司破产的时候,小平台的投资人也将会用脚投票,逃离这些平台。 方向二:由P2P模式拆分成P2"B"2P模式。 这一方向我并不十分认同,但在监管要求的压力下,为了规避管制,在短期内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趋势,直至针对这类模式的新监管政策出台。P2"B"2P的模式包含了四个主体,其资金流动方式是:投资者→财富管理平台→P2P平台→借款人,是在原来的模式中增加了一个财富管理平台。 这一模式下财富管理机构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增信能力来替代原来由P2P平台提供的担保。这一方面是投资者的主动选择,一方面是平台方的被迫选择。投资者没有风险识别能力,所以需要委托具有风险分析和识别能力的财富管理机构来把关,财富管理机构承担了数据分析、风险把控、以及信用兜底的职能。实际上这种替代,是整个网贷市场的投资者由散户化向机构换转变的一个过程。 财富管理机构的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归集投资人的资金,然后投向P2P平台的标的,这种模式是现在*大部分网络理财公司的做法。这里*大的弊端是资金池模式,实际上是踩了红线违规的,但是目前监管方对网络理财的监管缺失,所明知违规大家还是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在做。第二种模式是不做资金池,财富管理机构只做通道和增信,也就是投资人*终还是跟借款人直接签的协议。这种模式在合规性上没问题,但在具体操作中对财富管理公司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总之,监管意见正式出台后,财富管理机构会迎来一波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326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