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平安职工股解禁0

如何看待平安职工股解禁?

如何看待平安职工股解禁? 更新时间:2010-3-2 0:13:44   如果一个人投资2万元,苦干18年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如今收获200万元回报,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算得上是“暴富”神话吗?这个投资年回报率相当于29%,高出GDP增长2.5倍,算是不错,如果手段当正合法,那“赚”得其所,无可厚非。这就是中国平安职工股从入资到解禁的回报。

几天前中国平安发布公告,3月1日起由三家职工持股公司持有的8.6亿股将进入流通时代,这些股票可在五年内分批减持,按目前市值计算,约为387亿元。股票被1.9万名中国平安职工和高管持有,通过本报测算,持股成本约7.8亿元,最长的持有时间18年,增值100倍。

但此消息引起一片哗然,机构纷纷抛售,2月23日中国平安股价大跌8.88%,创下其上市以来第二大成交量,也是当天A股市场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只股票。平安股价大跌还拖累A股整体走弱,当日上证指数下跌0.69%。

人们对中国平安的争议,不只是其职工股解禁消息带来的股市下跌,更多的是对1.9万人身价过百万、公司高管马明哲坐拥7亿元财富的不满,进而引发对中国平安员工分享公司成长红利的合理性质疑,而且这种质疑,从马明哲天价年薪开始,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平安。

但盲目的仇富心态,并不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我们反对用不公平和不道德的手段敛取不义之财,但我们更提倡通过勤劳、坚韧和智慧来创造和获取财富,只有当整个社会能够对“阳光下获取的财富”报以欣赏和鼓励,同时通过健全法治来保证创造财富的“过程平等”时,才有可能实现国民共富、社会共赢。

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狂热的“造富”过程。据胡润研究院统计,在我国目前100亿级富翁有200人,10亿级富翁2000人,亿万富翁约5万人,而千万富翁约80万人。美林全球财富管理公司和凯捷咨询最近公布的《2009年世界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富豪人数首次超过英国,上升至全球第四位,甚至有望在2013年超越北美。

这个规模庞大的富人群体,主要产生于房地产、制造和金融等行业,我们相信其中不乏合法创富者。但历年“胡润富豪榜”被称之为“杀手榜”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很多富人的存折都经不起阳光的暴晒。更有不少“无法统计”的富人,或利用权钱交易巧取豪夺,或腾挪国有资产秘密分赃,这种“无本万利”的财富来源,才是造成当前社会仇富心态的根源。

另一种仇富,来自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收入差异。一些国有企业和部门,以保障员工福利之名行私分全民财富之实,将利用资源垄断获取的暴利,慷慨地分配给内部员工。其中引起巨大非议的例子,就是2008年底的“中石油购房门”事件,当时中石油集团下属的北京华油服务总公司,以单价每平方米不到万元的价格,团购了北京太阳星城的8栋住宅楼,而当时该楼盘均价23000元。

反观中国平安的造富过程,却是经过了22年的持续发展和18年的波折等待。1988年成立时公司只有13人,几乎白手起家,但22年过去了,公司总资产由当时的5312万元达到2009年的8732亿元,净利润也由1988年的482万元达到2009年的105亿元。1992年开始,公司开创性地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首先以平安职工合股基金方式出资2236万元认购了当时10%的股权,其后又几经增持达到目前的持股规模。相对创造出资产增长1.6万倍、净利润增长2178倍的业绩而言,相对打造出了中国最大最成功的金融企业而言,中国平安职工股权价值的增值,比起那些几十亿、上百亿身家的股市新贵们,应该是合理、公平的。

中国平安减持消息一出,就有媒体采访“肠子都悔青了”的平安老员工,他们或者当初不愿参与内部职工股的申购,或者早早地把股权转卖、退出。只有一直坚持下来,伴随平安一起创造巨大商业成功的那部分人,最终收获了可观的投资回报。可以说,中国平安的员工创富过程值得称赞。

市场没有必要担心职工股的解禁,这反而能把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更充分地暴露在投资者面前。企业内部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比普通投资人更了解公司的情况,他们对自家股票的买卖,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公司价值的风向标。如果中国平安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它的员工和高管对公司股票的态度,应该是增持而不是减持;而如果限售股流通后,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抛售,投资者到是要小心了。

不过,想经得起社会的质疑,中国平安应进一步将职工持股透明化。究竟8.6亿的股票是不是全都由内部职工持有?职工股的分配机制是否能起到激励员工的效果?是否存在“赎买权力”的特殊股票?这些疑问只有充分公开才能得以消释,而职工持股公司代持的方式,让原本阳光的财富蒙上了一层不必要的阴影。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平安倒应该取消代持机制,由职工直接持有公司股票,把更多的持股信息披露出来,让市场检验。

财富只有更阳光和正当,才能促进公平;市场只有更透明和自由,才能变得健康。不是吗?

光学影像测量仪

影像测量仪器公司

轴类测量仪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342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如何看待在职MBA工商管理的优势
下一篇: 如何看待房地产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