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信托分类监管框架成型的问题,以及和信托分类监管框架成型方案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2021年信托继续严监管,信托投资应该如何操作?信托私募公司的产品安全吗?信托基金可以自己管理吗混业经营如何分业监管2021年信托继续严监管,信托投资应该如何操作?感谢邀请,我是信托者,坚持原创!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信托者课堂从2021年最新监管导向、市场行情变动;信托项目的筛选和规避这几个方面来剖析:
2021年政策和行情变动就这一板块,早在年初监管层就释放了十分明确的信号:
2月7号,2021年度信监管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参会人员——信托公司高管、各地银保监会领导、中国信登、信托业保障基金、中国信托业协会相关人员。会议明确表示2021年信托行业继续“两压一降”——继续压缩信托通道业务规模、有序压缩违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以及加大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会议对2021年的风险处置工作作出了部署——搭建风险处置工作体系,做好高风险机构处置,落实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后续工作,推进信托保障基金作为风险处置平台的基础建设;围绕行业风险化解加快创新,优化流动性支持业务,加大风险资产收购力度;审慎经营管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业务审查质量和效率,搭建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两次会议都多次提及“风险处置”,众所周知,信托业正在经历第七轮行业整顿、而行业转型正是在监管层的引导下进行。按此逻辑,想必2021年信托行业不良率应该会有所上升,或许有一定比例信托项目继续以暴雷来排雷。2021年谨慎投资也是必要的!!!
信托项目的筛选和规避目前信托市场,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非标业务和标品信托。
标品信托兴起的一大助力便是监管升级,行业引流。标品信托有三大代表产品,分别是ABS(资产证券化)、固收类、TOF(基金中的信托)。底层资产主要是股票和债权的二级市场,收益浮动,目前标品信托优势在于市场成长空间巨大、信息披露透明、底层清晰。劣势在于标品信托业务发展、成长以及成熟都有赖于于标品信托团队的强大投研体系的搭建、完善。这是个长期过程,将与市场的投资者教育一起“共同进步”。
传统非标业务主要是城投基建业务和房地产信托,前者监管相对清晰明确、城投信仰和政府隐形背书在背后支撑,鉴于我国的特殊体制,信托者团队在2021年看好该业务。
而房地产业务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监管日渐趋严。规模在缩减当中,第一大类也让位于金融类信托,而且行业分化严重,行业资源更向房企开发商前100强、50强、30强集中。而这也正好提示了投资者的选择策略。
至于规避
资金池不碰!!!
分享一个消息:某资金池大户背后大佬的保理公司都已经注销了,而在之前保理业务规模在该大佬板块中,业务比例也不低,后续其融资租赁公司是否会有同样命运?这对于资金池是利好还是利空——不言自明!!!
以上!!!
信托者课堂专注信托,在头条号分享上千条信托资讯,在悟空问答也解答了上百个“信托”问题,如有兴趣可点击头像,自行查阅,一定会让您有所斩获,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学习进步!!
信托私募公司的产品安全吗?信托和私募是两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他们发行的产品虽然都是私募性质的,但由于监管的要求不一样,在产品安全性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一般而言信托比私募安全,但是大型的私募的产品安全性其实也很高。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这两种公司自身的安全性和其产品的安全情况。
信托公司牌照稀缺,80%都是国有截止2018年12月,中国只有68家信托公司,而且近几年来从来就没有再新批过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的牌照是有钱都拿不到的。
那这些牌照背后的实际控制人都是谁呢?80%以上都是国有企业,要么央企是大股东,要么是地方国有企业是大股东,只有11家信托公司的大股东是民营企业。
地方政府所有的信托公司部分名单:
地方国企所有的信托公司部分名单:
民营企业所有的信托公司部分名单:
外资参股的信托公司部分名单:
银行所有的信托公司名单:
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托公司骗你的钱跑路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这个牌照都非常值钱,你得卷多少钱才能值回票价啊?
但是从产品上来看,也并不是信托公司发行的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毕竟信托公司的产品也要投向实体经济的,碰到企业有问题的,信托公司的产品也会出现不能如期兑付的情况,但是这个比例比较低。
信托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有601个,风险项目规模为1314.34亿元,全行业不良率水平为0.50%,有问题的项目比例不到1%,应该说是非常低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已经不能写明刚性兑付,但是信托产品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毕竟还有很多担保物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的。
私募公司实行备案制,发展迅速私募基金成立的门槛比较低,只要符合基金业协会的要求,就可以注册成立私募公司。由其是私募基金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以来,私募基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中基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09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4777只,管理基金规模12.79万亿元。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865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461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767家。
但由于实行的监管制度不一样,私募基金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实行备案制。如果旗下产品出现问题,那可能公司就会跑路。
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自2018年开展自律核查工作以来,合计有161家私募机构的状态显示为失联,其中股权类、创业基金类私募失联数量为118家,占全部失联私募家数的73.29%。而截至今日,一共有482家机构列入失联公告名单,135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
今年就出了几单金额巨大的私募基金跑路事件。
比如亚洲掘金投资公司已造成受害人数超过5000人,诈骗金额高达150亿,人均亏损300万,公司也因涉嫌集资诈骗案在7月中旬被正式立案侦查。
比如阜兴集团旗下的私募基金跑路,涉及资产300亿,近万名中产以上的客户群,这或许是国内至今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跑路事件。
基金业协会也开始加强对私募基金的管理,2018年连续出台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和《资管新规》,净值管理、打破刚兑、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严格进行第三方独立托管等将是以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必须恪守的游戏规则。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的时候也必须擦亮眼睛啊,既要选对公司,也要选对产品,产品选错了,风险也会很高的,公司选错了,那风险是更高。这也是为什么私募基金产品一般100万一份,要求投资者金融资产可投资金额要300万以上的原因,这是有钱人才能玩的产品啊。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信托和私募两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安全性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分享不易,点赞留香。
信托基金可以自己管理吗客户的信托设立完成,不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境外,接下来客户需要将一定数额的资金放入信托,该如何对这笔资金进行管理?由哪一方进行管理?可否由客户自己去管理?境内信托和境外信托的操作方式略有不同。
境内信托资金的管理模式
放入境内信托的资金主要有三大类管理模式:
1、交由信托公司管理。这种方式适合于客户跟信托公司间有多年合作,且对信托公司的投资方向比较了解;
2、交由投资顾问进行管理。如果信托公司与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家族办公室合作,客户对这些机构更加信任,愿意委托这些机构管理,即由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家族办公室发出投资指令,信托公司按照该指令操作。其实,这些机构所担任的角色就是投资顾问。具体做法是,投资顾问与客户单独签署一份投资顾问协议,在这份协议中,对投资顾问决策的要求、决策的流程以及投资顾问可以投资的范围和比例都会做明确的约定,也保证这些投资顾问是完全按照客户的意愿去执行的;
3、客户自己进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客户不一定主动想去投资什么,只是想在投资之前有个签字确认的环节,或者投资机构向该客户提供了投资建议书,供客户考量如何投资,这都属于客户独自决策并进行投资管理的模式,既可以自己出具投资指令,也可以委托家庭成员或投资顾问出具指令。
这里给想要独自进行投资管理的客户一点非常重要的提示:若客户自己作为投资代表出具指令,需要尽可能了解这中间的风险,即信托本身就是将财产委托给信托机构代为管理,并且自己在信托设立后尽可能少地去参与管理,若客户参与度越高,那么信托的隔离性功能在未来能否得到有效地实现可能受到的挑战也会越大。信托的本质是基于信任而委托他人,那么客户作为委托人与信托隔离的越远越好,这样资产保全、债务隔离的功能就越强。
境外信托资金的管理模式
放入境外信托的资金有两大管理模式:
1、交由私人银行或具有信托牌照的机构进行管理。这两类机构通常被叫做“综合性机构”,既可以帮客户设立海外的信托,也可以帮客户去打理资产、提供投资理财方面的服务,即所谓的一条龙服务。例如,客户打算把1000万美金放到私人银行,该私行帮助客户设立了海外信托,同时向客户推荐了其理财产品,并合理分析了该产品的优势、回报率等等,客户同意后签署文件,将这1000万美金交给该私行去做投资理财。
2、交由客户独自管理。客户通过第三方独立的信托公司设立海外信托,该公司不参与投资理财,主要功能就是帮客户搭框架,为客户做好隔离防火墙的功能,至于客户是否要投资,投资什么产品,这个权力完全交给客户,由客户自己决定。
混业经营如何分业监管“银行号”基金公司已经呼之欲出,而随着中行、建行股份公司的相继挂牌,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必然也是向金融控股集团靠拢。可以说,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以及随之而来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从“分业经营”过渡到“多元化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中国的金融业已经进入了“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时代。
实际上,我国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早已经风起云涌。首先是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的混合,最近准许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就是一个典型。而金融控股集团是目前我国分业体制下混业经营的突出表现,我国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
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所可能导致的风险要远远多于分业经营。其中,系统内关联交易是最大问题。这种关联交易行为包括系统内部交易,为了避税或逃避监管而相互转移利润,以及系统内部资金和商品的互相划拨、互相担保和抵押等。同时,还有资本充足率的风险。如集团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资金在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事实上降低了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安全。此外,财务杠杆比率过高等等都是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的具体体现。
目前看来,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的架构已经满足不了对一些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对混业经营的监管需要。目前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是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的监管都比较明确,但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信息的割裂以及工作机制的缺失使其难以对目前的混业趋势和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管,而现实发生的一些重大金融事件更是凸现了目前监管体制的缺陷,因此,如何适应市场要求,建立一套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对混业经营有效监管的制度,便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现存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还是基本符合的。想在短期内完全打破这种体制还是没有太多必要的,也很难设想在短期内就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作很大的改革。在现有的框架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才是最现实的选择。目前,首当其冲应该加强的就是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在这个方面,去年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已经以备忘录的形式对如何协调进行了明确,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具体到一个金融机构如果发生挤兑、发生金融风险,怎么及时地按照一步步的程序走,这方面还不明确,缺乏操作细则导致的就是无法实施有效监管。
此外就是要加强央行在整个协调监管中的地位。目前,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发挥只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无法到达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事实上,由于无法参与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督,其货币政策的执行以及维护金融运行稳定的职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
遵循这个思路,在如何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监管方面,应该建立三个层面的协调机制。一是妥善处理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二是监管机构之间应该建立实质性的协调安排,三是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在广泛的政府层面上,在宏观管理上处理金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行。
从长远看,应构建打破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界限的综合性监管体系,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当局,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监管的长效机制。目前,尽管各个部门已经开始合作,但是禁锢于传统的内部架构和行政级别,相互之间的合作还是互有牵制,往往造成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监管上的真空。而如果成立金融监管最高权力机构,其监管权利将会覆盖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各个方面,其内部机构也按照监管对象分业设置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信托监管局等部门,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进行监管。同时,中央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最后贷款人,与国家金融安全监管总局建立协商机制。统一监管的目的在于实现金融立法与执法的统一,这样既能避免重复监管,又能避免监管上的真空。当然,这一目标必须循序渐进分阶段完成,不可急功近利。
OK,关于信托分类监管框架成型和信托分类监管框架成型方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428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