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信托受托资产规模和信托受托资产规模多大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信托受托资产规模以及信托受托资产规模多大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信托投资有哪些风险?如何判断?很多人在理财的时候提到信托,信托到底如何?截至2019年1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2.54万亿元,仅次于银行理财。你怎么看?现在信托行业转型情况如何?信托投资有哪些风险?如何判断?感谢邀请,信托者——专注信托!!
首先,笔者一直强调一点:没有零风险的投资(理财),没有零违约的机构。
而所谓风险无非是本金亏损(甚至血本无归)和收益未能达到预期(收益少了更甚至没有)。这样一来,信托投资也不例外了。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信托行业受托资管规模高达21.6万亿,不良率在2.67%,因而风险整体可控,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在细分投资中的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行业集中风险、限额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笔者认为更多是发生在交易对手这一层面上,众所周知,时下信托主要以“非标”业务为主,底层资产更多是“债”,正因为如此,在投资管理中。不论投资人还是管理人关注融资方综合实力要更多于底层项目资质本身,而交易对手一旦发生信用风险,连锁反应很快就是影响到投资人的资金链,尤其有有债务成分存在形成的资金链,进而就有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即可能从单一项目风险上升到整体融资主体的运营风险即使单一项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点在“债权”思维下十分常见。
而行业集中风险和限额风险,很多时候,两者是紧紧相连的,而这一块风险,官方显然已经意识到,在5月8号,银保监会颁布的信托新规最为重要的杀手锏便是针对该风险!!
信托公司管理的全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于同一融资人及其关联方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三十。信托公司管理的全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向他人提供贷款或者投资于其他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合计金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全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合计实收信托的百分之五十
单一融资主体的授信额度不得超过信托净资产30%;所有非标业务的授信额度不得超出所有业务的50%,这就是赤裸裸的限额!!那么行业集中风险如何理解呢?在资金信托的项目分类中,常见信托项目类型:基建类信托(政信信托)、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根据资金投向不同划分),这几类信托有一个共同点,交易对手基本上都是一位,而单个信托项目授信额度基本都是过亿的,行业过于集中,自然风险也就过于集中了,也对单一融资主体的授信设限,也正是为了管控行业集中风险!!
至于如何判断:多看、多听、多学、多实践,笔者从业信托6年,至今对于信托还是一知半解,笔者在此大胆给出一个建议:对于投资人最快的捷径就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选择正规金融产品,借用西游戏的一句话:都是出来混的,没背景的妖怪都被打死了,被带走的都是上面有人!!!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一点愚见,感谢阅读,如有帮助,帮忙点赞、转发,让更多需要得人看到,再次感谢!!!
很多人在理财的时候提到信托,信托到底如何?感谢邀请,我是信托者,专注信托。
看题主这提问,我估计应该是初涉信托。那笔者就从几个不同维度分享下信托的相关资讯,以供各位参考。
一,信托机构有且仅有68家
在国内,只有信托机构才有资格发行信托项目,集合信托单笔100万起投,信托、银行、券商、保险是国内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2019年信托行业受托管理资产规模21.6万亿,不良率2.67%,资管规模仅次于银行理财,风险整体可控,安全系数高。
二,信托项目分类
信托资金投向配置及其占比(亿元)
市面上更习惯根据资金投向不同将信托分类为基建类信托(政信信托)、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金融类信托。其中,政信信托和房地产信托为时下信托项目的主流,收益率在7-8%,期限12个月-36个月不等,常见为18个月和24个月。此类项目,风控程序相对完备,且项目一般有第三方担保、实物抵押、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等增信措施,尤其是江浙沪等发达地区项目,广受市场热捧,而且违约率极低,一经发行,几乎秒光。
三,当下监管政策
时下,经济处于下行期,监管政策也是日渐趋严,2018年银保监会联合央行、外汇局等部门颁布资管新规(号称资管行业的“宪法”),严禁高杠杆、去通道和消除监管套利。最近2020年5月8号,银保监会颁布信托新规,对资金信托的发行、管理、运营都提出为更为落地的细则政策。时下,信托行业正处于转型,笔者建议选择信托机构一定要优中选优,从自身投资需求出发,立足交易对手资质和项目本身,借助专业机构和投顾的力量,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更多关于信托资讯分享,点击我的头像——一片蓝海,一定不会让您失望,欢迎关注、评论留言和转发,感谢您的阅读!!!
截至2019年1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2.54万亿元,仅次于银行理财。你怎么看?其实银行理财产品最早的推出时间是在2003年,而信托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重新开张运营。在2014年之前,信托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一直都是领先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只是损塞于传统的保险资管、公募基金。但在2012年年底,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突破7.4万亿的时候,它就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保险资管,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资管行业。只是银行理财产品在2008年以后开始飞速发展,在经过两三年的焦灼对战以后,银行理财产品在2014年以15亿的管理规模力压信托成为了第一大的资管行业。
下面我将从信托行业2007年后的发展历程,结合资金端和投资端的需求分析信托行业能够成为行业第二的原因,尝试给投资者描绘一下信托业未来的发展方
2007年后信托行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国家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将“信托投资公司”更名为“信托公司”,并明确信托公司以经营性信托为核心的“信托”功能。重新定位的信托公司随即就迎来了金融危机后的货币宽松,这使得信托业自2007年开始,便踏入增长的快车道。当时的信托行业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资产管理规模更是以年均5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上升。到了2010年,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就已经超越公募基金,2012年更是爬了保险资管的头,成为了当时资管行业的龙头老大。
从2007年的0.95万亿,到2019年的22.54万亿,信托行业的管理资产规模翻了23倍,这里面当然有政策原因,但个人认为最为关键的原因是资金方和投资方的市场需求,但这里面很多的市场需求也是政策限制所带来的的。比如银信合作,就是政策限制银行对部分企业贷款所带来的的市场需求所促生;比如房地产信托,就是政策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所延伸的市场需求所拉动
而信托公司作为中国唯一可以横跨货币、资本和实业三大市场的金融机构具有优越的制度优势,使得其成为了银行和企业绕开相关政策的天然桥梁,这一点是企业端的资金需求。而在投资端,除了2009年因4万亿有过一波反弹以后,其余2008年、2010-2013年都是是中国股市萎靡不振的年份,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跌幅谷底,这使得固定收益类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2008年-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规模从1.1万亿,增长到了2013年的10.24万亿,翻了将近10倍。但同期信托产品的管理规模也从1.22万亿,增长到了10.91万亿,这一段期间,信托行业是领先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这一点相信很多投资者是不知道的。
股市的震荡回落,通胀的高企,使得投资者将资金都投向了固定收益类产品,这直接推动了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凭借着密布的网点渠道和广泛的客户资源后来居上,在2014年之后稳坐资管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而信托行业也经历了自2000年重新开业以来最好的黄金发展时期,凭借着政策的东风及巨大的市场需求,迅速脱颖而出。
但是随着政策的收紧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信托行业以前赖以发展的土壤已经发生质的变化,通道业务(监管套利)开始受到限制,特别是资管新规以后,信托行业必须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那新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
回归信托的本质是信托业未来的发展之路2017年2月21日推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在随后的《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要从统一监管入手来资管行业的一系列解决问题,包括建立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框架;打破刚性兑付,减少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控制并逐步缩减非标业务,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等等。
2018年4月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给整个资管行业设计了监管体系及发展方向。2019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当前信托市场关注的创新产品、通道业务存量产品续接等方面作出了指示,首次明确家族信托的相关定义,并提出支持合法合规、投资实体经济事务的事务管理类信托,给了信托行业转型腾出空间。
一系列的纲领文件、细则政策的出台以及监管层的释放的信号,都充分表明了对于资管行业未来的监管态度,那就要求信托业回归本业,去通道化,回归主动管理的信托本质。比如降低融资类及事务管理类等被动管理产品的规模占比,大力发展投资类等主动管理类产品,推动如资产证券化、消费金融、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创新业务成为信托公司未来的新增长点,是未来信托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但是从2018年底信托产品的类型占比看,信托行业转型之路并不平坦。截止2018年底,以事务管理类等通道业务为主的产品占信托资管规模的比例高达59.36%,而投资类产品的占比只有22.49%。结合单一资金信托产品的占比看,通道类业务占信托行业资产的比例在50%以上,可见行业转型的压力是空前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托业自监管新规以来的积极转变,包括龙头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变以及创新业务的发展。
在监管层发布政策鼓励信托行业转型之前,其实很多信托业的巨头早已默默的进行了转型的准备,根据2018年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部分龙头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产品规模已经出具规模,比如中信、中融、华润等,其主动管理规模均超过了4000亿,占整个公司规模规模的比例均在30%以上,其中中融的占比更是高达65.55%。这是行业的良性信号,预示着行业已经在悄然改变。
另一方面,慈善信托、家族信托以及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也在遍地开花。
根据慈善中国网站公开数据显示,慈善信托的管理规模从2016年的1.99亿发展到2019年1月底的19.27亿元,管理规模翻了接近10倍,其中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的有124单,占比高达84.35%。
从2006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超过30家信托公司开展了相关的业务,存量产品超过3000只,家族信托资产管理规模截止至2017年底已经超过了500亿。特别是随着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接班问题的临近,家族信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未来家族信托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快速发展。
而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盘活资产的新型金融工具,在现行严监管的宏观背景下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可,发行金额和发行数量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16家信托公司共发行了156只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为9323.35亿,较2017年度增长了56.11%。
综上所述,虽然在资管新规以后,信托业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特别是在被动管理类产品占比规模占据半壁江山的背景下,信托业的转型之路不可谓不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监管层的态度,允许有过渡期,并且支持信托行业向主动管理类产品转型。先新的监管体制下,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涌现,充分发挥信托连接实业和资本市场的制度优势,相信信托业现在的停留是积蓄力量,未来有望跳的更高。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现在信托行业转型情况如何?新思界行业分析:政策影响下信托行业转型升级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随着信托机构业务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业务逐渐成熟将成为信托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信托行业规模将稳步提升。
2018年8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全面覆盖、统一规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随着标准的实行,监管部门加大风险排查力度的影响下,信托行业之前的风险隐患正逐步暴露,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信托行业的不良率已升至3.02%的高位。
在不良率一路攀升下,我国信托行业的不良资产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达到6431.0亿元,同比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了11.5%,其中集合类资金信托的风险资产规模占比高达61.4%,由此看出集合类资金信托的风险压力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同样出现下降的趋势,到2020第一季度,全国信托公司受托总资产规模约为21.3万亿元,同比2019年第四季度下降了1.3%。
在金融行业中,信托一直为经营范围最广、牌照最为齐全、相关政策约束最小的细分领域。但在2020年5月,我国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信托和银行、券商等产业放在同一位置进行严格约束。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4年信托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显示,随着各项政策实行,我国信托行业结构不断优化,虽然受托资产有所下降,但总体行业营收却呈现增速提升,在2020第一季度,我国信托业务实现营收约为25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9%,增速较快,当前信托行业提质增效特征明显。
在市场竞争方面,由于我国信托进入资质门槛较高,因此当前国内信托企业只有68家,CR10约为38.5%,市场集中度较高。在众多企业中,中信信托综合实力较强,业务种类多样,是行业内龙头企业;而安信信托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重庆信托为中西部地区信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除以上以外,信托行业有建信信托、兴业信托、民生信托、交银信托四家银行系信托公司;四家央企系信托公司,中航信托、外贸信托、五矿信托、中铁信托。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表示,信托行业当前面领改革时期,行业动荡较大,行业内不良率提升,受托总资产规模下降,使得部分企业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不断增长。但随和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托行业营收出现大幅上涨趋势,未来随着行业监管不断趋严,信托行业未来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关于信托受托资产规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430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