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公募“中考”放榜:有的净赚过亿有的净利腰斩
2020是公募基金的收获之年。一方面,权益基金大获认可,用实力印证了“炒股不如买基”;另一方面,因股市大幅上涨,爆款基金层出不穷。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2020年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规模为1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
规模的增长意味着管理费的增长,后者是基金公司盈利的关键。然而,在公募行业整体向上的趋势下,基金公司的盈利分化依然显著:表现优异者净赚过亿,积极进取者盈利翻倍,不进则退者净利腰斩。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部分基金公司的盈利情况浮出水面。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家公募“中考”成绩出炉。
华安基金净赚过亿
在已披露上半年盈利情况的基金公司中,华安基金可谓一骑绝尘。
据国泰君安半年报披露,华安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6亿元,同比增长36.8%;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28.44%。
再度跻身“亿元俱乐部”,华安基金将自己的制胜之道总结为:2020年上半年,公司优化产品布局,首发规模显著增长,资产管理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华安基金期末管理资产规模467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415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2%。
两家公司盈利翻倍
除了华安基金,还有4家实现了盈利增长。
从增速来看,万家基金和红塔红土基金进步最大,均实现净利润翻倍。万家基金距离“亿元俱乐部”仅一步之遥,上半年净利润达9677.05万元,同比增长124.08%;红塔红土基金则是另一匹“黑马”――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904.76万元,同比增长118.83%。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和长盛基金也取得长足进步。前者上半年净赚6117.45万元,同比增长近4成;后者净利润为3464.79万元,同比增长近6成。
国海证券在半年报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控股子公司国海富兰克林积极推进绩优基金营销工作,深化银行渠道合作,推动重点产品渠道落地,非货币非短期理财基金规模较去年末增长28.69%。
国元证券则把长盛基金的进步归结为:2020年上半年,长盛基金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业务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投研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投资业绩,强化投研成果转化;并运用多元化营销策略,加强线上线下路演及客户拜访等措施,不断增强业务深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家公司增速下滑
在公募行业整体向上的趋势下,并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赚到了更多的钱。上银基金、东吴基金、兴银基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盈利下滑。
上银基金上半年净利润为4900万元,和去年同期的1.3亿元相去甚远。不过,上海银行在半年报中称,报告期内,上银基金制定了2020-2022年三年战略发展规划并有序落实,围绕公募业务战略重点,夯实投资研究实力,加快产品发行速度以及量化等新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深化集团协同合作。
东吴基金也出现净利腰斩,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237.98万元降至587.57万元。东吴证券表示,今年以来,东吴基金以提升投研能力为核心,积极培养和锻造公司投研体系,引进行业领军和优秀人才,完善投研才人队伍建设。整合优化销售渠道,深耕细作,提升公司营销专业服务能力。夯实风控管理体系,风险防范覆盖全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
此外,兴银基金盈利出现小幅下滑,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404.6万元,同比下降11.09%。
管理费是制胜关键
一位公募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基金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管理费收入;二是专户的超额业绩提成;三是投顾费用,通常来自进军国内市场的外资资管机构;四是营业外收入,比如,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会有针对企业的财政补贴。
其中,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便是管理费。具体来看,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费率最高,通常为1%或1.5%;债券类基金次之,一般在0.3%-1%;货币基金则只有0.14%-0.35%。
因此,影响管理费收入的因素,既有管理规模,也有产品类型。在经营成本没有大幅变动的情况下,营收和净利润呈正相关。
尽管公募的上半年盈利情况还未尽数披露,业内人士预计,主打权益类产品的“券商系”公募最有竞争力。已披露半年报数据的8家公募中,实现净利增长的5家公司均为“券商系”公募。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443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