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新基建,“数智改造”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权威解读:新基建,“数智改造”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圳分院
20+顶尖企业参与,60+重点企业面对面访谈。
序|徐宪平
新基建,作为一个热门词,最近频频见诸于报端、网络,社会上有各种说法,也有一些争论。新基建,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要什么?它的战略意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技术支撑、政策工具何在?全球趋势、市场前景、投资预测如何把握?需要厘清。
新基建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约定俗成,新基建的叫法随之广泛传开。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 2020年5月,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中央的意图清晰明了。
2019年9月,在国务院参事室的大力支持下,我带着新基建课题组,深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地调研,与40多家政府部门、60多家重点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围绕新基建的内涵、特征,与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三大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铁塔等业务主管、技术专家多次交谈,收获颇多,思路渐开。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我做过一次题为《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的主旨发言,近期结合疫情下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挑战的思考,我们认为,新基建不是应急之策,但有应急之效;着眼长期增长,更具长久之功。
其一,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看,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一个万物互联、人机智联的数字时代正在开启。数据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成为21世纪的“黄金”、“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成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是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强有力支撑。过去,生产要素主要在“路”上流动,未来,生产要素主要在“网”上流动。
其二,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重大科技设施为重点,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核心:一是连接,二是计算,三是交互,四是安全。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平台、基础应用、基础标准、基础安全,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重大工程。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呈现出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 平台聚力、价值赋能等六个典型特征。
其三,随着新基建的加速,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应用价值会越来越高。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从产业数字化到生活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从无人工厂、定制生产到车联网、自动驾驶,从金融科技、生物支付到远程诊断、手术,从智能门锁到智能音箱,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追溯,以满足、保障人们对食品品质的需求。任何一个行业发生的源于质量、效率的变化,都会给人们带来惊喜,都会吸引更多的有效投资,激发更多的经济活力,释放更多的消费需求。
其四,新基建面临的技术短板是发展的软肋,一些重点技术、产品和装备严重依赖进口。过去研发经费投入,往往做“短平快”,立竿见影和临门一脚的事情,久久为功尚未成为一种习惯。没有高水平、高强度的基础研究投入,就难以产生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只能沿着别人的灯塔航行,跟着别人的火把追赶。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让企业在研发方向、技术路线、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政府则围绕企业优化创新环境,配置创新资源,推进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过一句很形象、很深刻的话:“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其五,新基建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及新产品、新服务联系紧密,直接作用于、服务于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垂直行业应用,以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为主,投资主体、投资模式呈现多元化,行业应用、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要较好地解决运营商、相关企业和投资主体前期投资动力不足、投资能力不足的两大困惑,需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加大综合施策的力度。
面对动荡的世界百年变局,面对汹涌的全球疫情冲击,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想起《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一段话:“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拥有一个各种可能性的世纪”。世界在变,变无穷尽,变中有危,变中有机。新基建,融合新技术,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扩大新需求,将谱写数字经济的新篇章,造就数字时代的新辉煌。
徐宪平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湖南大学管理工程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当过知青、工人,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石油公司副总经理,湖南石油实业股份公司总经理,长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湖南省计委主任,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
在国家发改委任职期间,曾具体组织“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
著有《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驱散增长的迷雾――新常态下的新动能》、 《中国资本市场中的风险投资》、《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十二五”看“十三五”》等专著,发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现代企业的产权要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和思考》、《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 《互联网时代的危机管理:演变趋势、模式构建.与基本规则》等百余篇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46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