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盛夏烟雨蒙蒙,西秦岭支脉小陇山深处,一座形似“麦垛”的孤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绝壁之上密如蜂巢的古老窟龛和摩崖大佛如同开了“柔光滤镜”,在四周青山翠谷映衬下,呈现出一幅唯美的诗意画卷。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不同于莫高窟的干旱荒漠,被誉为古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带给游客最极致的文旅体验。
历史上,天水居于陇右,古称秦州,是长安以西的丝路重镇。当佛教沿着丝路传入中原时,天水也成为内地最早开展佛事活动的地区之一。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摩崖大佛。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600多年前,笃信佛教的后秦皇帝姚兴在麦积山开窟造像,后经10余个王朝的接续营建与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这些采撷了历代艺术精华的泥塑彩绘作品,集中陈列在麦积山崖之上熠熠生辉,千百年来迎接往来商旅,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登上凌空飞架的栈道,靠近洞窟凝望,一尊尊造型独特、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弥立像,因微笑迷人,被誉为“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供图)
“许多塑像以柳眉细目、薄唇小口、面带微笑的形象示人,因此我们麦积山又叫‘微笑佛国’。”听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讲解员黎泽坤的讲解,记者进入到第133窟内,见到了著名的麦积山“东方微笑”小沙弥立像。
这尊高不过一米的小沙弥,能从一众佛陀、菩萨、弟子、侍者等造像中脱颖而出,成为麦积山最具标志性的“表情包”,得益于他那细眯的双眼和浅浅的微笑,好像能超脱烦恼,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5月31日,游客在麦积山石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远离城市喧嚣,感悟石窟艺术之美。近年来,石窟寺、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景区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来自广州的游客彭兆旻和她丈夫曾是程序员,不久前他们辞职后,便沿着古丝绸之路自驾,开启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博休闲之旅。
“以前看过纪录片,对麦积山石窟很向往,真正走进洞窟,脑海中的塑像和壁画跃然眼前时,这种感觉还是很震撼的。”彭兆旻说,尤其是看到一些造型精美的泥塑彩绘在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后,依然能绽放迷人微笑,令人十分震撼。
这是麦积山第121窟的菩萨与弟子造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供图)
沿着悬崖栈道拾级而上,穿越烟雨迷蒙行至一处宽敞的平台,便抵达了第4窟,又称“散花楼”。只见这里游人如织,有人仰望高大的天王造像,有人凑近拍摄有7尊造像的佛龛,还有人凭栏远眺云雾缭绕的林海。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夏朗云介绍,第4窟是麦积山最大的宫殿式洞窟,工匠直接在砂砾岩上开凿成宫殿形状,采用高规格的建筑屋顶设计,石柱表面打磨得像玉制品一样光滑。
“每一尊塑像是有生命的,在修复过程中,他能和你产生互动,看着他生病了,你就想千方百计把他治好。作为石窟保护人,我们最希望的就是看到麦积山石窟‘微笑永驻’,持久绽放艺术魅力。”暖色的灯光照亮洞窟,身着工装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文物修复师牟常有正在默默修复一尊佛像的莲花底座。
近年来,经过加固、修复、渗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保护工作,曾饱受“水患”“鸟患”摧残的古老石窟,如今得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美好和谐的山水石窟画卷。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麦积山石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结晶。目前,我们正在着力深挖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做好麦积山石窟艺术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让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使得整个麦积山大景区成为人们欣赏石窟奇观、品鉴丝路文化的旅行圣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说。
记者:郎兵兵、崔嘉琪
策划、编辑:王黎、李欢
海报制作:李欢
新华社国内部、甘肃分社联合制作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533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