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周岁9成亏损净值不透明被“人肉搜索”
基金“一对多”周岁9成亏损净值不透明被“人肉搜索” 更新时间:2010-8-19 0:03:24 净值不透明被“人肉搜索”,网友盖“高楼”晒净值
去年8月18日,《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实施,标志着基金“一对多”业务正式开闸。今天适逢“一对多”周岁“生日”,但让人遗憾的是,当初一日就销售告罄的“一对多”,近期却频受投资者诟病和冷遇。业内人士透露:一年下来,基金公司对此类产品已从最初的热捧,转为“回归理性”。
诟病1
净值不透明,网友盖3000层“楼”“人肉搜索”
“‘一对多’专户理财,我买了一份。因为‘一对多’的很多信息都不透明,我无从知道其他产品的情况。所以想到发个专贴,要是论坛上哪个朋友也买有‘一对多’产品,可以共同来见证这个新生事物。”这条名为“沙场点兵――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数据跟踪帖”的帖子,首发于2009年10月,此后帖子的红火恐怕连楼主“叶2008”自己也有些始料未及――截至昨日,在封基论坛上,它已有2万多的点击率,59页的回复,“盖”了近3000层“楼”。
这条帖子为何如此火爆?或许,与“一对多”净值公布规定不无关系。业内人士介绍,如果查公募基金净值,那通过上各大财经网站、各基金公司网站都很容易做到。但想查“一对多”专户的净值“就不太容易了”。因为根据相关规定,“一对多”的净值只向资产委托人即专户投资者披露。通常,基金公司会向投资者定时发送净值,或投资者自己登陆基金网站,用用户名和密码查询。换言之,“一对多”投资者只能像“闷葫芦”一样知道自家的投资收成如何,而没办法“货比三家”。
上述帖子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长期以来,楼主坚持发帖,每周公布自己手头几只“一对多”产品的净值,点评所熟悉基金经理的操盘思路,吸引了不少其他投资者,形成比较固定的互动群。尤为难得的是,几个核心人物一直将“晒净值”的做法坚持了近1年,近期被媒体报道后,甚至吸引了不少基金公司的人“潜伏”。
北京一家大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也看过这个高高的“楼”、他核实了自家产品净值后告诉记者,估计发帖人里有些是银行内部人士,或有其他渠道资源,因此公布的净值总体可信。不过,投资者用“人肉搜索”的“民间渠道”来“货比三家”,可能会以偏概全,毕竟市场上已有100多只产品。而如果基金公司不想办法解决这个净值不透明的“瓶颈”,说不定长期下去会妨碍“一对多”的发展。
诟病2
业绩多亏损 9成产品负收益,对比私募处下风
去年8月开闸,9月卖出首单,“一对多”问世之初表现堪称火爆。壹财经记者当时也对认购情况进行过报道,当时首单即中银基金旗下专户主题1号,数小时就完成4亿元募集;随后卖出的交银施罗德、易方达等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也很快被“抢”光,有基金公司甚至把100万的门槛提到了200-300万。但1年下来,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一对多”,表现却大不如人意。8月初,有媒体统计显示:迄今已有26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40余只“一对多”产品,运作满三个月以上的有近120只。但截至7月23日,仅约13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大多数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在前述基金专户的帖子里,记者也看到,有网友留言:“跌起来太不含糊了!哪里是专户,就是一指数基金。”
“一对多”的投资起点是100万元,所以问世之初就被认为是公募基金在抢私募基金“生意”。而1年下来,其表现不如私募,同样被人质疑。统计发现,同期有多达96只私募产品,凭借着灵活的仓位优势取得了正收益,在所有356只可比产品中占比高达26.89%。
昨日,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华东片区负责人跟记者坦言,现在“一对多”要比去年难发。投资者的态度“没以前那么迷信了”;“关键是看基金经理是谁,而不管它是‘一对多’,还是阳光私募。”他很担忧地表示,随着众多公募基金的优秀人才流失到私募基金,未来“一对多”被投资者用脚投票弃权的可能还会更多。
诟病3
期限设计短 成绩不好想延期,遭持有人否决
“一对多”周岁,众多产品也将陆续迎来一个关键时间点,那就是每年一次的“开放日”。证监会规定,“一对多”由基金经理封闭操作,每年可开放一次,原则上不超过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投资者可自行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而今年一个尴尬的情况是,一些基金“一对多”产品去年设计时,对未来行情估计不足,只设计了1年期的,现在“成绩单”拿不出手,希望延期,却遭到持有人否决。
有媒体报道:南方地区某大基金公司旗下产品9月份要到期,业绩不理想,召开网络会议,但持有人大多对延期兴趣不大。投资者质疑:“延期多久算合适,一年还是两年?如果延期后亏损幅度比现在还大谁来承担?”他们认为,延期,是用投资人自己的钱去做一个不确定性的尝试,基金公司则不用为延期支付任何成本。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是产品在发行时考虑了这个问题,发的就是2年、或者3年期的就能够避免这种尴尬――期限长的产品,如果客户想提前终止,只需要在开放日提出申请即可。而现在因为业绩不好想延期,说到底还是投资能力不过关的问题。
上述人士还回顾总结说,从去年“出生”的热销,到今年“周岁”遭滑铁卢,基金“一对多”的尴尬现状,是很多人没想到的。除了是新生事物需要摸索,基金公司自身更要多找原因。比如不少基金公司去年一哄而上,推广“一对多”时把这个原本是小众的产品大众化,又不能与持有人充分沟通,加上专户理财的人才缺失,又赶上股市的大幅调整,最后难怪被投资者诟病和冷视了。
【链接】
“一对多”专户理财
是指多个客户把钱汇总在一个账户交给基金公司专业团队打理。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基金“一对多”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单个“一对多”账户人数上限为200人,每个客户准入门槛不得低于100万。“一对多”由公募基金公司中的专户团队管理,但准入要求与私募基金更接近。
【相关】
拥有多少钱
才能“财务自由”?
上海1千万,杭州1-2千万
根据规定,每位“一对多”投资人的购买门槛为100万,因此,购买群体被称为“穷人中的富人”和“富人中的穷人”――真的顶级富豪,就直接去投资“一对一”或私募了;而大部分的“穷人”,还达不到100万门槛。
那么,这部分群体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怎样呢?在“沙场点兵――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数据跟踪帖”中,聚集了来自国内各地“一对多”产品的投资人,他们中的不少人,投资目标都是尽早实现财务自由,而他们的目标也显示出一定的地域代表性。
以论坛中的四位活跃者为例:来自杭州的一位投资人提出,自己想在40岁赚到1000万达到财务自由;另一位杭州人士则认为,“要在杭州实现财务自由,金融资产应达到2000万”。来自河南的另一位投资人则表示“内地有个500万估计也就差不多了。”
上海的一位投资人则认为,在上海目前应该是1000万流动资金加2套不动产,基本财务自由,到10年后估计还要加不少。“我小时候有人100元收入已经是上天了,现在10000元不过中位数吧,不过30年。”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745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