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人才之患
基金业人才之患 更新时间:2010-3-1 0:10:51 近期的基金论坛上,一个敏感的话题屡屡被专家提及,那就是优秀基金经理的快速流失。在基金业动辄高喊向欧美发达市场看齐之时,这种快速的人才流失,让这种呐喊变得颇没底气。 虽然这种情况让那些眼馋基金经理动辄百万高薪的圈外者费解,但在专家们看来,却实属正常。因为在现有的公募基金制度设计下,鲜有基金经理愿意与这个职业“情定终身”,当他们已经在基金业获得自己所需的利益和声名时,往往意味着投身私募或其他机构的时候到了。结果,表面上风光无限的基金业,却沦为给其他机构输送人才的“黄埔军校”,这或许是当初制度设计者所始料不及的。 究其根本,背后其实是一场利益之争,利益的交战点,在于基金经理不可以买卖股票。出于规避内部交易的考虑,在公募基金的制度规定中,基金经理是不可以投资A股的,这种规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至基金经理的亲属。但对于这些高薪的基金经理来说,大把的银子躺在那里,却不能投资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显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个人理财需求与制度严规相碰撞时,“老鼠仓”就渐渐成为基金业公开的秘密,而当“老鼠仓”也遭到痛击时,出走几乎成为成名基金经理们的共同选择。一位原基金经理曾很坦白地说,按10%的年回报率计算,拥有一千万资本金就没必要在公募基金呆了,对这个圈子来说,这的确是件机会成本很低的事情。 事实上,在现有制度几乎不可能作出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利益之战的结果,是基金业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更多年轻的科班生们担纲成为基金经理的主力。但由于这些新基金经理们普遍缺少足够的市场操作经验,于是,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的运作变得越来越教科书化,基民们也越来越难以从所购买的基金中获得足够的激情。从正面的角度来说,基金业或许会由此渐渐形成一个固定运行的轨道,更多地平淡替代了往日的精彩;但从负面角度而言,缺乏亮点的基金业将再难复制2007年的扩容潮,尤其是公募基金业所谓的倍数增长空间或将成为一句空话。 这不能不令许多业内人士深深担忧。事实上,对于许多基金近年来的表现,基民们已经用大量的赎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基金经理的流失,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赎回行为。毕竟,尽管基金提倡的是相对投资收益,但中国绝大多数投资者更看重的是绝对投资收益,当那些在仓位约束下依然能取得优异投资收益的优秀基金经理们外流至私募或其他机构时,基金的吸引力无疑正在快速下降,而正在扩容的私募或其他机构的吸引力正在迅速上升。此消彼长,基金业的发展前景恐怕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种人才困境,许多基金公司采取了投研团队制度化的模式来应对,希望通过团队的整体实力来改变基民对单个基金经理的偏好。这或许不失为一种对策,但在当前个人风格依然十分鲜明的A股市场中,这种策略或许可以保住部分存量,但却很难提升增量。换句话说,缺乏个人魅力的基金业,未来的地位,或许只是一种配置型产品,而渐渐淡出大众的主流审美。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746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