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业园乱象与方向

低碳产业园:乱象与方向

低碳产业园:乱象与方向 更新时间:2010-11-4 6:46:09   乱象

低碳概念风行的当下,低碳示范区、低碳产业园、节能环保园,甚至零排放示范区遍地开花。省、市、县各级政府争建低碳园区,此起彼伏。低碳产业园,俨然已成为很多城市期望以产业撬动整体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然而,正如所有新事物的实施初始,其间无序开发与方向探索兼而有之。

细究时下很多低碳产业园,或是政府追求政绩的表面文章,或是开发商发展地产的噱头把戏;甚至有些产业园,虽然打着低碳的旗号,实质上却继续着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建设,虚假繁荣背后是一片乱象。

虽然今年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全国五省八市首先开展低碳城市试点。但除了在通知中对试点省市提出五条具体任务之外,目前何为低碳城市尚无公认的清晰定论以及评价指标。

同样,关于低碳产业园,同样定义模糊且缺乏统一评估、监管标准。除了少数引进国际咨询公司或者专业研究团队进行整体规划的产业园区以外,很多地方的低碳产业园都是当地政府“想当然”的规划,“口号式”的推动以及“跃进式”的建设。

比如说,在某市“低碳示范区”启动大会上,合作方之一就提出要大力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而另一合作方在会后则回应说该地区已经请过专家前来考察,实际环境根本不适合发展风能。连合作方之间都未达成一致意见,就已经上马大搞低碳示范建设,可见规划之无序。

实际上,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现象在各地的低碳园区中很是常见。正如在一些根本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风能,导致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反而上升,出现“投入产出倒挂”现象。

另外,很多地区对于低碳技术的概念还未厘清,导致“低碳”名号往往名不副实。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地争建“太阳城”,无论太阳能在当地所使用的能源总量中所占比例是否达到国际标准,不管城市是否聚集了一定数量、规模以上的企业,就开始自冠“太阳城”名号。

对于这种现象,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曾表示:“太阳城的蜂拥而上,暴露出我国的老毛病——装几块光伏板的建筑就敢说是低碳建筑,拥有一两家光伏企业或风机生产商的城市,就敢妄称低碳城市或太阳城。”

如果仔细盘查各地“低碳园区”中入驻的企业,就会发现不少“低碳园区”不过是以往“工业园区”的“新瓶装旧酒”。山东某个“低碳产业园”,首批落户企业分别是精密滚动体项目以及汽车转向器项目,园区发展的定位则为“重点发展有色金融加工和汽车零部件加工”。

即使是一些地方的“ 低碳园区”致力发展“新能源”项目,也仍然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重复竞争并且附加值低,具备技术专利或者自主研发能力的很是寥寥。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看来,这实际上还是在往制造业以及提高产能上做文章,“完全是在打着低碳的旗号,走低端制造的路子”。

区域经济学家张明对此表示,急功近利是重要原因。他认为:“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的入驻就意味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这有利于提高地方领导的政绩;同时企业拥有了高新技术的名头,就可以廉价获得土地、贷款支持,甚至还可以从各级政府获得无偿的科技开发资金支持。有了这些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生产要素,中小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就能够在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下持续生存。”

而且,随着近年来“低碳经济”热度的攀升,各级政府争先兴建 “低碳园区”,但地区之间又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协调,更加剧了重复建设现象,如一省三市争建“太阳城”、风电设备产业园扎堆等等,使得一些过剩产能进一步扩张。

缺乏因地制宜的考虑,换瓶不换酒的开发,低端不“低碳”的企业布局,甚至是开发商的变相包装或者政府的政绩文章……种种乱象均显示,要想“低碳园区”真正发挥出在产业中的撬动作用,还有待于统一的规范以及评估监管体系的完善。

“总的来讲,地方的愿望是好的,以新的产业来替代原来的高能耗产业,或者是想提出一些新的发展概念,但是一具体化,就有点偏离主题了。”周大地曾对此评论道,“目前真正能够经得住所谓低碳考验的,没有多少。”

方向

不过,各种五花八门的“低碳产业园”中,也不乏一些货真价实的示范区,其规划方案和实施理念均值得后来者参考。

比如专职开发低碳园区、构建节能环保合作交流平台的中节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长三角苏锡杭嘉等地布局数个低碳产业经济园,均以中节能自身实力和影响,或带动了一批优势节能企业入驻形成了集群效应,或集合先进环保节能技术以示范、孵化、推广。

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钱江经济开发区中就有一个中节能投资的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其中国内首创的绿色建筑科技馆在2007年被原建设部批准列为当年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试点项目,集多种节能、环保、智能技术于一体。目前已经成为浙江节能的展览展示中心,并成为该区域节能建筑的绿色样板。

据绿色建筑科技馆中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科技馆中采用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建筑技术,集成十大先进的建筑节能系统,但是由于目前成本的问题,很多节能技术尚未进入推广阶段。“现阶段主要还是起到示范作用以及帮助技术交流和孵化。”该工作人员解释说。

除了对节能技术本身的示范作用以外,这样的平台实际上对所在的开发区也起到了很好的“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钱江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绿色建筑科技馆落成后,全国各地来的企业、政府参观者每天达到两三百人,无疑也提高了整个园区的知名度与技术承接。

实际上,和大部分在去年和今年一哄而上的“低碳产业园”不同,成立7年的钱江经济开发区虽然未冠“低碳之名”,却行“低碳之实”。早在2003年,钱江经济开发区就明确了将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作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六位一体”低碳城市以及“六大战略”的总体要求,近年开始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等低碳经济和相关产业。

到目前为止,钱江经济开发区已经落成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同时在园区自身运营过程中,也通过风光互补、废水回收、循环利用等低碳设施来减少园区碳排放。

然而,即使是低碳实践已经初现成效的钱江经济开发区,也是凭借所在城市区域整体相对先进的理念和雄厚实力,在几年的探索中才逐渐寻找出一个方向。对于分布在各地的其他很多“低碳开发区”而言,一方面国家暂时还未对低碳园区的准入和经营作出任何规范,另一方面也还缺少一个公认的“低碳园区”标准与评价体系,往往更是难以找到方向。

不过,随着低碳热带动原先的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纷纷转型“低碳园区”,该领域的研究正在日渐成熟。

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热力学课题组就与中关村亦庄园北京经开投资公司成立了高端低碳园区研究中心,对中国低碳园区的系统测算技术与评估体系展开了系统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陈国谦教授曾向媒体表示:“低碳产业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园区评估体系的构建,低碳设施与低碳技术的应用,低碳产业的集聚,低碳管理的实施等。”

陈国谦认为:“低碳产业园的标准与评估体系作为建设低碳产业园的核心内容是低碳园区整体架构的前提和关键,引导和规范着产业园的各种低碳实践。”区别于以往仅涉及单一建筑的如“LEED”等绿色评价体系,陈国谦的这套评估体系没有停留在末端减碳的思路上,而是将减少末端碳排放的过程中额外增加的碳排放成本也考虑进去。

按照此套评估体系,很多打着制造节能设备,然而在过程中却产生大量污染和碳排放的所谓“低碳园区”均不符合标准。不过,对于目前几乎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园区”而言,这套定位“高端”的标准和评估体系更多只是指出了一个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能够对很多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异化扭曲了的“低碳概念”,起一个厘清作用。

相关文章:

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10年赶超浙江省60%县专家:车船税应对新能源车先征后返行业轮动趋弱上演个股行情电监会等四部门通报09年电力企业节能减排情况10省份火电企业全面亏损节能减排再逼电价改革工信部或推节能“红与黑”名单国资委:少数央企别拖节能减排后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船税改革对自主品牌不利车船税草案出台涨声一片惹发各方争议河北称限电节能“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Bitget最新下载

Bitget最新下载

Bitget官网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20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低硫燃料油嫡上市听说黑色系背后有支撑A股牛市来了
下一篇: 低碳经济之困缺乏宏观政策综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