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中国企业的又一个U型转弯口
低碳经济:中国企业的又一个U型转弯口 更新时间:2010-3-6 0:05:10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
本报记者 关耳 北京报道
“将来碳管理直接就是参赛权的问题,是参赛资格的底线,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参赛资格的队员,如何赢得比赛的胜利?”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转型由技术革命、信息产业革命向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型,碳减排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使中国企业面临又一个U型转弯口。在这次的全国两会上,低碳经济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词汇。
低碳挑战
对整个中国啤酒行业,金志国掩饰不住对“低碳时代”行业发展的忧心。他对记者说:目前中国酿酒行业的资源消耗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我国食品业的28个行业中,啤酒属高消耗高排污行业,是典型的外延型增长模式,这种方式势必遭到低碳经济的淘汰。
对碳管理的话题,金志国更愿意用上市公司熟悉的资产负债表来表述。“碳管理,管理好了是资产,管不好就是负债。”
金志国表示,既然大趋势已定,与其被动拖延,无所作为,使企业未来限制于更狭小的生存空间,还不如利用目前难得的缓冲时机,提升企业碳资产管理价值,力争成为未来低碳经济的领跑者。
据金志国介绍,青啤其实已经在着手搭建一种适合低碳时代发展的“低碳运营模式”。对于这种模式最终是否能成功,金志国自己也没有把握。他表示,青啤愿意发挥企业公民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尝试,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参考。
低碳经
2010年春节前,青岛啤酒每位员工都收到了公司生产管理总部发来的一张贺卡,主题为“过个低碳年,我们可以更快乐!”贺卡中约定,春节期间少放鞭炮、节约水电、不使用过度包装物、多乘坐公交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对于青啤人来说,低碳不仅仅是一个时尚话题,它还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了解,青啤《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早在1999年启动,2003年在青岛啤酒推广,6年来累计节约资源成本12.4亿元。
实际上,青啤董事长金志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不仅连续多年提出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并作为领衔代表参与《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众所周知,我国多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一直是走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道路。我国的酿酒行业多年来一直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为生产特征。废糟及废水的有效治理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的拦路石,而我国啤酒行业也因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40%,在参与国际化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些方面,青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往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过技术处理后大部分都排放掉了。青啤公司在生产线上加装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收集、压缩、净化、冷却、液化、储存,然后用于啤酒灌装等生产所需。目前,这一二氧化碳提纯技术又被青啤人升级到了2.0版,仅2006-2009四年间,公司二氧化碳回收总量超过21万吨。
低碳蓝海
要打造低碳经济,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早在1999年,青啤便前瞻性地启动了上述技术开发项目,经历8年的艰苦努力研发改进,该项目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该项技术自2003年起在青岛啤酒推广6年,在没有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为公司新增利税73亿元,新增产量810万吨,相当于一个20万吨的大型啤酒厂40年的产量。节约用水相当于青岛近77天的城市供水量,累计节约用电量8.5万千瓦时;节约标煤95万吨,累计节约资源成本12亿元。
中国啤酒分会会长肖德润在谈及该项目时对记者表示,啤酒生产过程中应用此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水耗、煤耗、蒸汽等资源,同时也可以缩短发酵周期,如果在行业内普遍使用,将节约近三分之一的能耗,这是非常诱人的。
金志国此前一直如此呼吁,中国品牌只有完成从价值链最低端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品牌和技术高端的转移,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他表示,科技给中国企业的未来提供了新境界,而这种科技的力量,也正是“低碳经济”的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20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