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改革有望年内启动
农发行改革有望年内启动 更新时间:2010-3-15 4:09:21 作者 郑智
紧随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方案制定之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有望今年启动。
全国政协委员、农发行行长郑晖在2010年“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尽管改革方案尚未成型,但已形成一些基本的改革思路,农发行将保持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不变,强化“支农”职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账经营。
分账经营思路下,农发行改革的一个重大的悬念是,农发行内部划分的准政策性业务归属最终会怎么划分――归入政策性业务可以由财政兜底,而归入商业性业务则要自负盈亏。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目前只将农发行的业务区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农发行内部提的准政策性业务被算作商业性业务。
保持政策性银行定位
《21世纪》:农发行改革是否已有时间表?改革方案是否形成?
郑晖:尚无具体时间表,但国务院领导很重视,多次提及,有望今年启动。改革方案还未成型,但已开展前期调研,一些基本的改革思路已具雏形,比如保持农发行的政策性银行定位不变,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账经营。按照国务院规划,去年主要进行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改革方案的制定,今年有望启动农发行改革方案的制定。
《21世纪》:改革后农发行职能定位如何?
郑晖:我认为应该是忠实体现政府支农意图,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大量筹措、归集支农资金,承担国家确定的农业和农村金融业务,按现代银行体制机制运作,专门为“三农”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不会走国开行那样的商业化道路,但也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要求去经营管理。
《21世纪》:进出口银行与中信保改革方案中包括了国家注资,农发行是否也需注资?
郑晖:我认为应该注资。但政策性银行的注资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可形成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剥离不良资产和注资之后,一般不需要国家再持续投入资本金,因为注资之后可以上市融资。但政策性银行不可能去上市,从国际惯例来看,政策性银行大都是国家全资持有,并根据其业务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资本金。
《21世纪》:农发行要不断向国家要钱?
郑晖:不完全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此轮改革,形成一系列有助于农发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农发行近几年一直在推进内部改革,但是光有自身改革是不够的,亟需外部配套改革。
三大机制助力配套改革
《21世纪》:外部配套改革具体是指什么?
郑晖:首先是建立法制保障。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管理条例》或其它法规,明确规定农发行性质、宗旨、业务范围、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扶持政策、外部监管等,使农发行依法经营,监管部门依法监管。
第二是建立补偿机制。实行扶持性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通过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补充农发行资本金,减免农发行所得税与营业税,提高税前风险拨备提取比例,对特殊业务进行利息补贴等。对于政策性业务可以不设定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指标。
第三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围绕促进政府支农政策目标的实现、信贷资产安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银行经营业绩等方面,建立专门适用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同农发行的员工收入、费用安排等挂钩。
《21世纪》:具体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怎样计划的?
郑晖:虽然农发行已就薪酬体制进行了内部改革,“活工资”部分占员工全部工资30%左右,但总体而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尚需完善。员工工资总额执行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指令性计划,要增加员工工资非常困难,员工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此轮改革,应该给农发行一个激励机制,即经营业绩与收入分配挂钩。
“准政策性业务”归属?
《21世纪》:你提到分账经营,但有观点认为,在这种机制下,银行有道德风险,即赚了归到商业性业务,亏了则千方百计算作政策性业务,让财政兜底,你如何看待?
郑晖:改革方案制定时肯定会严格区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且这个划分必须在财政部、央行、银监会间形成共识,经得起监督和检查。两类业务要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分别考核。
对政策性业务设立指令性账户,按照“谁交办,谁补偿”原则,事前确立补偿机制和内容,资金来源要有保障,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监督、考核。对商业性业务设立指导性账户,实行市场化管理,资本金规模和风险拨备执行商业银行标准,资金来源通过市场融资筹集,接受银监会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
《21世纪》:如何分账还涉及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农发行早就开始分账经营和核算了,请介绍一下目前你们是如何分账的?
郑晖:我们将业务分为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和介于二者间的准政策性业务。政策性业务是指为支持客户执行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任务而发放的,政府给予相应利息、费用、损失等补贴的贷款。
准政策性贷款是指为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支持市场化粮棉油收购,促进产销衔接,维护重要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稳定,由农发行自主发放、风险自担的贷款。
商业性业务是指农发行在国家允许的业务范围内,由农发行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业务。主要是对涉农的一些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贷款,目前也包括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贷款。
《21世纪》:农发行分了三种账,但在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的统计口径里,只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两种分类,没有准政策性业务。
郑晖: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把准政策性业务算作商业性业务。但我们希望农发行的改革方案里能接受这一分账方法,农发行做准政策性业务也是执行政府意志,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但农发行承担了市场风险。财政不兜底,但至少应该给一些补偿。
《21世纪》:分账经营及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确立后,农发行会不会出现更偏重于商业性业务,甚至挤占、挪用政策性业务资金或者怠慢政策性业务的情况?
郑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农发行保持政策性银行定位不变,就要确保高标准地完成国家交办的政策性任务,这是立行之本。要确保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及时足额供应,重点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择优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广义概念来看,我认为目前农发行做的所有业务都和“三农”有关,都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应属于大的政策性业务范畴。
筹资方式之辩
《21世纪》:改革后,农发行的筹资方式是否会发生变化?
郑晖:将沿用发行债券为主的方式筹资。
《21世纪》:目前农发行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享有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有财政支撑,因而发行成本较低。用这种方式募集到低廉的资金,然后去做商业性业务,是否构成和商业银行的不公平竞争?
郑晖:农发行自己也有存款业务,2009年底各类存款余额4419.9亿元,比年初增加1390.9亿元,增幅达45.9%,存款规模已经与商业性业务的规模大致相当,今后还会大力拓展存款业务。
《21世纪》:如果用于募集商业性业务所需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是否就不应该享有财政担保和主权信用评级?
郑晖:债券市场成员把农发行作为一个整体,要对其经营状况、风险管控能力进行评估,债券定价是市场行为,同时要市场对每笔债券做出严格的细分不大可能。
农发行现在的发债定价水平,不仅仅是因为拥有主权信用评级,还因为农发行经营业绩大幅提升,不良率大幅下降。2009年末,农发行贷款余额14512.6亿元,不良贷款率3.61%,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经营利润143.7亿元,其中账面利润31.4亿元,同比增幅20.3%。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27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