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这几年在成都,出现了一群“追峰人”。家住温江区的摄影爱好者田相和就是其中之一。
从2016年开始,他的镜头就追逐着城市尽头出现的绵延雪山,最喜欢拍城市与雪山的同框。近几年田相和也发现,雪山从“稀客”变成了“常客”:2016年只有十多天拍到了雪山,2017年就增加到了三十多天,2018年这个数字超过了五十,而今年雪山“现身”的天数更多。正是因为空气质量的提升,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能够让窗含西岭雪的千秋美景放眼可见,生态幸福感全民共享,离不开温江区实施地域重构、生态守护、品质提升发展策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
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当所身处环境正越来越好,大家能感受到的“绿色”福利越来越多,“生态宜居”自然也就成为每个温江市民可触可感的现在和未来。
温江区
节能减排
低碳城市打造“三升一降”
11月,位于温江区永宁镇和居路570号,三医创新中心(四期)已开始形成规模。单从外表和施工方式来看,项目与其他在建建筑无异。但在未来,它却将诠释出“绿色、低碳、节能”的建筑理念。
三年前,中国和瑞士达成低碳城市项目的合作,旨在通过输出瑞士在城市区域减排等方面的技术,来减缓中国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以推动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转型,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后,落地成都市温江区。
而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四期)正是其中的一个低碳示范项目,主要以中心内1号楼和9号楼进行绿色建筑的推广试点。
“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机电运作的能源,和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装饰上。”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四期)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刚介绍,此栋建筑用于办公,而内部所需的中央空调、照明以及部分会议系统办公所需基本用电,都是通过地热驱动所得。“建筑内的地源热泵系统将采取地下100米的地源热并通过循环管道送至地面,再通过先进的设备工艺转换,与采用化石能源相比,这种方式实现污染的零排放。”
不仅如此,办公楼采用特殊的板柱剪力墙结构,用地源热泵系统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办公楼节能隔热效果显著。外窗配备电动百叶外遮阳系统,屋顶保温层厚度为普通建筑的三倍,从而使办公楼达到微能耗建筑标准。
这不过只是温江区低碳城市项目的一个缩影。据悉,整个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了调整能源结构、支持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推行低碳消费、实施绿色低碳工程以及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六个方面。推进以来,温江也取得了“三升一降”的显著改变,即燃煤锅炉淘汰率和清洁能源改造率提升,新能源公交和单车出行所占城市出行比例提升,城市绿色建筑面积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
根据规划,温江区未来还将大力拓展园林花木种植面积,并全力探索万春镇、寿安镇等低碳城镇的试点示范城镇发展方向。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四期)在建
整治“心肺”
年底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增加37天
尽管正在施工中,但三医创新中心(四期)项目却呈现出“整洁”的状态:被冲刷干净未见泥浆的路面,排列有序堆放整齐的砖块,建筑物上不停喷洒出水雾的高空喷淋设备……
王刚告诉记者,从施工开始,工地上就采取了不少措施治理扬尘,包括在线监测,高压喷雾以及土方掩盖等,尽量不对周边造成大气污染问题。
不光是三医创新中心(四期)项目这个点位,纵观整个温江区,大气污染防治的“战役”由面及点,深入到各个镇(街)。
今年,全区为破解“心肺之患”“呼吸之痛”的难点问题,建立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从借智借力到联防联控、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创新的科学治气模式,打了一场漂亮的大气污染防治翻身仗。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四期)项目
为摸清家底,全区引入“环保管家”,聘请专职环保巡查员,走街串巷和实地入户调查,对全区大气污染源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共摸排定位4178个大气污染源。
同时温江区积极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站3个、小型站10个、微站43个、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站点3个,实现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全覆盖。并通过搭建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平台,依托“互联网+”,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监察移动执法、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等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大气污染问题统一调度、实时联动。
为了让防治措施落实到位,责任的“板子”打得准,全区制定出台《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在全市率先以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为标准,设置“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六大行动分项目标,将空气质量六项浓度目标任务分别分解下达到经信、城管等部门,明确目标牵头单位,强化“用数据评判成效”的考核导向,围绕各项指标作“减法”,将“总牵头压力传递到具体牵头单位”。同时,区环督办 “每月一督查一通报”,建立起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机制。
“战役”成果明显。根据温江去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温江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去年同期增加37天,PM2.5同比下降14%。
温江城区
重拳治水
主要河道出境水质均保持三类标准以上
在温江徐徐推开的生态宜居画面里,“南城北林”的格局逐渐铺开,其中“超高清、超绿色”的北林绿道也在温江市民的生活中蔓延。
一到周末,金马河畔的鲁家滩,湖光与天色相映。绿道上,有全家人一起漫步游赏,也有朋友们相约骑车露营。
如此亲水近水的生态休闲环境,离不开这几年温江区保持前瞻视野,谋划亲水之城顶层设计治水攻坚,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早在2015年,温江区就针对“水多、水少、水浑”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成果,提出了全区治水的方向、目标和措施。2017年以来,全区陆续启动全区防洪规划、水系规划、蓝线规划、水资源规划,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按照课题转计划(规划),计划转项目的工作机制,顶层设计成果不断转化为年度计划和具体项目,为亲水之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共策划包装了涉水项目72个,总投资约78.8亿元(其中已实施涉水项目54个,总投资逾44.3亿元)。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突显治水综合效益,按照区委“两截一环境”基本治水理念,在项目实施中打破部门界限,打通岸上岸下,将控源截污、防汛排涝、蓄水补水、景观绿道充分融合,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和最好的生态效益。
在筑牢全域治水制度基础方面,温江区全面建立了河、湖相结合的区、镇(街)、村(社区)、队(组)四级“河长”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组织体系,提出了“河湖同治、水岸共治”、“警长制”和“落实成都治水十条工作计划”,对四条重点流域及其支流全部落实了河长及责任单位。统计显示,全区共设置各级河长1268名,区委书记、区长为总河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等四大班子17位领导均担任至少一条河流区级河长。
而为提高饮用水源的预警能力,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今年温江在饮用水水源源地还建设了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寿安、万春、和盛、柳城、公平、天府、涌泉所涉杨柳河、江安河沿线建设了6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面提升水质监管能力。
据了解,近两年来温江区水环境质量状况稳定达标,纳入市级考核的江安河、杨柳河和金马河出境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完成地表水考核断面年度水质目标任务。另外,温江区自来水厂、金马自来水厂(天府)和金强寿安水厂3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水质稳定达到相关标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61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