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良:一竹千丝编织时光

来源:武义传媒中心-武义新闻网

□ 应佳丽

“快过年了,很多人家要办喜事,置办嫁妆,最近我都在做火笼、喜篮……”现在是何文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作为金华市非遗微缩农耕竹编工艺传承人,他也是武义郭洞景区的一张名片。

提起竹编,不善言辞的何文良才会打开话匣子。在他的家里,除了实用竹编农具,微缩竹编工艺品也堆满了院子,金丝灯笼、火笼、箩筐、簸箕、菜篮、米筛、托盘等,小巧精致,形态却与常规型号的农具无异。

从篾匠到竹编艺人

1961年出生的何文良是土生土长的郭洞人,15岁从郭洞初中毕业后,便拜师做起了篾匠,那个时候,竹编手艺人这个行当还是很吃香的,“我们那个时候是学徒两毛钱一天。”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当塑料、不锈钢、铝合金等制品越来越多涌入市场后,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凉席、草席都由机器制作,竹编的箩筐等农具也逐渐被更大、更结实的容器所取代。人们对于纯手工制作这些竹编物的手艺师傅,似乎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看重了。许多同行纷纷改行谋生,曾经带过七个徒弟的老篾匠何文良也面临着失业的现实。

1998年,郭洞景区的对外开放开启了武义旅游开发的序幕,也改变了勤勤恳恳做了20年篾匠的何文良的人生。当时来郭洞做旅游开发规划的省市专家和县领导看到何文良制作了许多竹编作品,便建议他用微缩竹编工艺制作农具。

郭洞毛竹资源丰富,加上何文良的好手艺,改行做竹编工艺不仅可以丰富新景区业态,也能让何文良在家门口致富扬名。于是何文良凭借着几十年的竹编经验,钻研制作起微缩版的竹编农具,就这样,他由篾匠华丽转身变成了竹编艺人。

而要想做得顺利,首先原材料要挑得好,“竹子要挑那种竹节比较平整的,一般四到六年的竹子最好,”何文良介绍,竹编工艺主要分为材料处理、编织和收尾三个阶段,材料处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将竹子破开后,用篾刀剖成匀称的细条,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再刮光,才可用于编织。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一条条细长的篾子在匠人的手中互相插扭,一件工艺品正在逐渐成型。

他的竹编作品畅销海内外

精巧细致的微缩工艺品本就很吸引眼球,加上何文良灵巧的手艺,更是让前来郭洞旅游的客人赞不绝口。渐渐地,何文良和他的微缩工艺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永康、金华、义乌的客人比较多,基本上卖到义乌比较多,义乌那些人懂,哪些是手工做的,哪些是机器做的。”何文良说。

何文良在编织微缩工艺品的同时,也在不断摸索创新的方式,他能凭一句民间谚语制作出民国前人们使用的点灯用具,能根据在展会中看到的鸭型水果盘自制更加精致实用鸭型果盘,也能根据《红楼梦》中的灯谜创造一款微缩版“竹夫人”。何文良介绍,“竹夫人”是中国民间夏日纳凉用具,可拥抱可搁脚,是根据“弄堂穿风”原理制作出来的。经过40多年摸索创新,他已经能栩栩如生编制江南农耕时代的农具器具,包括簸箕、箩筐、犁、耙、耖、风车、水车、自行车、鱼篓、葫芦、米筛、花瓶、金丝灯笼等40多种作品,竹编作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英国、新加坡等地。

想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微缩工艺品带来的关注度让何文良原先的事业也有了起色,如今,很多外地的客人也会过来购买实用的竹编农具。然而,手艺传承的断裂加上竹编商业模式的不确定,都在给何文良筑起障碍。“有一次是中央新闻的一个记者,帮我找了好几个徒弟,到我家里来就是一个大连的,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一个人,他在这里待了大概半天就吃不消了。他们原先自己想想是很简单的,过来才发现又难又累,坚持不下去就走了。”

“非遗进校园”是武义县文化部门组织的一项持久有效的活动,借助这个平台,何文良开始担任武川小学、县职校、实验小学、大田乡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到一校皆受师生欢迎。

“一竹一世界,一手一惊奇”,何文良精益求精地将工匠精神注入到每一件作品中。在漫长的竹编岁月里,一根竹子,破成千丝,成了何文良一生孜孜不倦的爱好。

系统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63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何市镇铝合金门窗加工厂
下一篇: 佘春明到邹平走访慰问、调研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