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 张锐 通讯员谢小琴
1月19日的武汉,天空铺满了久违的“武汉蓝”。迎着暖阳,记者一行来到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选矿专家余永富。
一进门,抬眼就看到院士客厅错落摆放着的各色原矿石:湖北十堰绿松石、山东招远金矿石、辽宁抚顺硬煤煤雕、肯尼亚孔雀石、美国盐矿颗粒……余院士笑称自己退休后“没爱好”,因为选矿是他这辈子唯一的爱好。
“麓山巍峨,湘水清扬;选矿之王,山高水长。”“提铁降硅利用资源,十年实践成效斐然。”墙上王淀佐院士和徐匡迪院士给老先生八十华诞的贺词,折射着余院士在选矿领域成就的光芒。
“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融合,科研团队攻关方向与国家发展需要融合,才能成功。”88岁高龄的余院士,满头银发,精神矍铄。
与铁矿石、大型多金属共生矿、稀土稀有金属矿及铜、钴、硫化矿选矿研究打交道60余年,余永富院士紧跟国家需求,专啃选矿“硬骨头”,在成分复杂的矿石中提炼可利用的“真金”,在看似废弃的碎石里淘出惊人宝藏,被人们称为“点石成金”的“选矿王”。
“高中时看电影,当看到苏联勘探队在干旱的沙漠里准确找到水源,清澈的泉水哗哗地从地下涌出时,我深切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对地下开采与经营有了感性认识。”
1956年,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的余永富,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工作,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包钢白云鄂博多金属矿选矿项目。
“白云鄂博有大型多种金属的混合性矿体,富含稀土和铌等稀缺元素,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建设急需的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个矿山,对新中国意义重大。”
如何把有用矿物分选出来,把其他杂质排除出去,特别是把珍贵的铁和稀土矿物分选成优质的铁精矿和高品位稀土精矿。余永富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艰难攻关。
中间有若干年,余永富离开了包头,却时刻心系着白云鄂博矿。“包头矿石资源不能充分为国家所用,是我们选矿人没有本事,没有才华啊,没有解决好,心中有愧!”至今提及,老先生仍心绪激昂。
1980年,余永富和他的团队再次全身心投入到白云鄂博多金属矿选矿研究。1992年,他研发的“弱磁—强磁—浮选”新工艺,基本解决了困扰包钢钢铁生产近30年的氧化矿选矿技术难题。这项世界领先的选矿新工艺项目的成功被列入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工艺沿用至今。
包头白云鄂博、湖北武钢大冶、河南舞阳、福建钟山、鞍山、本钢、首钢秘鲁铁矿(南美洲)等,余院士的选矿研究足迹遍布国内外,取得了10余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选矿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其中,大冶铁矿弱磁-强磁选流程改写了我国赤铁矿、菱铁矿等弱磁性氧化铁矿石不焙烧就无法大规模回收利用的历史,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的矿藏资源丰富,但以共生矿居多。包头问题解决了,国家选矿问题还有很多。”提到曾经的选矿故事,老先生打开了话匣子。
2000年前后,余永富发现有国内炼铁企业宁可高价购买进口铁矿石也不愿使用国产铁精矿。原来是国产铁精矿铁品位低,二氧化硅含量高,影响高炉炼铁效益。针对这一状况,余永富率先提出“提铁降硅”“铁前生产成本一起核算”的新理念和“以铁、硅、铝三元素评价铁精矿质量”的评价体系。这一学术思想在鞍钢实施后,过去被公司当作包袱的自有铁矿山成了公司的摇钱树。其他钢铁公司和矿山企业纷纷效仿,掀起一场提铁降硅“黑色风暴”。
“鞍山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03年度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及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鞍钢磁选铁精矿浮选柱反浮选提纯”获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
“刚毕业那会,我国的选矿工艺、设备和药剂各方面都比较差且单一。现在我们国家的选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工艺和装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部分关键分选设备都是自己研发制造,我们的选矿技术走出国门,我们的磁选、浮选机出口海外……”余老自豪地说。
科研之余,他经常给本科生讲课,分享学习和科研经历。他说,当年工作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经济回报、个人荣誉,更没有想到还会成为院士,凭着的就是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对国家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本职岗位的满腔热忱。他每次讲课总不忘叮嘱同学们:要勤于学习,学习最先进的技术;要怀感恩报国之心,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
“好好读书,在岗位上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谈及对青年一代的寄语,余永富说,“如果每个人都很好地完成本岗位应该做好的工作,我们国家就会强盛,人民就会幸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 张锐 通讯员谢小琴)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64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