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生态人居发展新乐章——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纪略

宿迁网讯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20年,一座城市能向着未来走出多远?

从逐渐失去色彩的老旧小区到住宅物业全面整治后重新焕发光彩、从绿化水平粗疏跃升到打造“生态、精致、时尚”的园林城市、从建市之初仅有的一两个公园向“500米见园”跨越……每一处与宿迁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变化中都能找到住建人的身影。

中心城区道路

为了城市更加美好,20年间,宿迁住建人交出了一张无愧于历史的成绩单:2005年8月宿迁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园林城市”,2008年,联合国授予宿迁环保节能示范城市;2010年宿迁得到“国家园林城市”授牌;2011年,宿迁成功举办第七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2015年1月,宿迁成功创建“江苏省人居环境奖城市”;2016年1月,宿迁又斩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系苏北唯一。

20年栉风沐雨,20载春华秋实。

如今新征程的号角已然吹响,市民的殷殷期待赋予住建人新的责任担当。超越的梦想,迸发住建人无限向前的力量……

民生实事刷新市民幸福感

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优雅的小区……如今,行走在宿迁市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宜居之风让人感到温馨与惬意。对生活在宿迁这个城市的人而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饱含着幸福的味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冷暖最关情……件件民生工程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受益群众越来越多。

老小区居民感受“幸福来敲门”

楼还是那栋楼,房还是那套房,可是家住宿城区幸福街道马陵社区北关园区小区的居民现在每天都有新感受:楼道灯不亮、下水道堵塞、停车位不足……这些原本困扰他们的问题已烟消云散。“不买房不搬家,老房转眼变好房。”提起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提升工程,北关园区小区居民苏先生乐开怀。

当前,宿迁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以“提升内涵、完善功能、改善民生、打造特色”的新阶段,关注城市功能的完善、群众宜居的需要,是提升群众对城市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发展,让老小区更显沧桑。位于市区中心地带的多个小区由于年代久远、管网配套落后、老化失修等原因,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道路整修、管道改造、绿化建设、停车位调整,“老旧小区改造”这个词,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作为我市开展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之一,一批在时代变迁中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脱胎换骨,焕发青春活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居民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2013年5月至2014年底,我市启动实施了2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涉及停车位、绿化、管网改造等18大项,累计投入资金近2.2亿元,改造面积154万平方米,惠及市区6万多人。

2015年,我市又启动了包括拆除违建、退建补绿、完善设施、规范停车秩序、房屋修缮、技防整改等12项内容的市区住宅小区物业整治提升工作,涉及213个小区,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了我市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

2016年,我市又启动实施了市区219个居民小区“四新一亮”工程,以及中心城区老旧自建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对12个老旧自建宿舍区和19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整治提升,老旧自建小区改造提升将直接影响近2000户、6000人的切身利益,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受益人将超过1万人。

浇筑“住有所居”幸福梦

2009年下半年,我市开始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全面建立政策体系,实施阳光征收,保障群众权益。截至目前,市中心城区国有土地上共启动房屋征收项目98个、21586户、360.0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

“居者有其屋”是每个人的生存要求和美好愿望。以前一直在外租房的张加启一家,因为保障房的建成,圆了全家人多年的安居梦。

张加启说,他一直记得2013年1月18日搬进新家的情景,“住进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心里踏实了。以前在外租房子,总感觉没着没落的。”

近年来,我市各地拔地而起的保障房让更多低收入群体感受到了幸福。我市全面推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建设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要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9万套,保障家庭17万户。

为让保障房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在保障房建设方面,采取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市场开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政府给予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资金支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筛选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我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把生态、城建、环保、生活等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配合调整了教育、医疗、交通布局,新增城市商业街区,将危旧片区改造成了功能配套齐全、人居环境优越的新型中心城区。2014年2月,我市幸福新城危旧片区改造示范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我市不断探索住房保障新模式,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先后出台了《宿迁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宿迁市定销商品房管理办法》、《宿迁市蓝领公寓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宿迁市市区人才公寓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宿迁市市区住房保障市场化改革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住房保障各项政策标准,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并根据保障能力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降低保障门槛,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低保家庭向低收入无房家庭延伸;将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从低收入家庭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及危旧片区改造中补偿款低于一定额度的被征收家庭延伸;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从住房困难家庭向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延伸……一大批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状况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住房保障工作连续六年获得省级表彰。

民生保障贴“幸福标签”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和骨架,更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地级宿迁市组建之时,市区仅有幸福路、黄河路、八一路、黄运路、马陵路等共47条,其中仅有10条沥青路,道路总长度33.87千米,整个中心城市无一条下水管道。

2001年,运河“九桥”、黄河“十桥”的建成通车,破解了原来局限于大运河、古黄河之间的“造镇”时代,进入北到骆马湖、南到洪泽湖的“河湖联动”的“造城”时代。随着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市府新区范围内道路增至38条,道路相关配套设施完备,新建和改造后90%为沥青路面,道路总长度约60千米。2013年至2015年,新建和改造环城北路、八一路、闻涛路、剧院路、黄河南路、青海湖路等43条道路,道路建设长度约50千米,道路面积约14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10亿元。居民出行更加便捷,交通拥堵局面大力缓解,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改变的还不止于此。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总是把“柴”放在第一位。可别小瞧了“柴”,其中凝聚着很多工作人员的辛劳和汗水。

建市之初,宿迁居民的生活燃料主要以煤炭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1999年,液化气快速发展,市区建成3座液化气站,总储气能力达到160立方米。液化气成为居民家中生活的主要燃料。

2000年,我市决定率先对府苑小区管道燃气进行试点建设,当年建成了可供5000户居民使用的管道液化石油气气化站1座,标志着管道燃气在宿迁市实现了零的突破。2005年,西气东输冀宁线通过我市,为我市天然气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年,宿迁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进驻我市城区范围,建设经营管道天然气。

2006年11月8日,西气东输宿迁分输站向宿迁天然气门站开阀供气,标志着天然气安全抵达市区,2007年3月25日,欧洲花园3号楼2单元403室用户通上了天然气,成为市区第一位使用天然气的用户。2013年5月,市政府实施市区燃气设施3年建设行动,计划3年内将市区142个未通气的老小区全部用上天然气。2015年10月底,市区142个老小区燃气改造结束,基本实现了管道覆盖率100%、居民可通气率100%,市区使用天然气用户累计突破10万户。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

宿迁厚重的民生答卷,充满着温暖人心的巨大力量。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点点期盼在一个个民生实事中逐步实现。

“民生园林”成为宿迁招牌

绿!满眼是绿!

建市之初,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23.10%、18.2%和2.4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62%、39.61%和15.13平方米。

在宿迁,一年四季跟着城市深呼吸。四季美如画,只因宿迁多年以来坚持“生态、精致、时尚”的城市建设定位,围绕林荫、彩色、花园、海绵“四个城市”建设目标。

如今的宿迁在绿色的道路上步履铿锵,让“民生园林”成为这里的“金字招牌”。

三五百米必见公园街头绿地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是宿迁民生园林绿化建设一个目标。春花、夏荫、秋景、冬树、赏花、观果……漫步宿迁街头,不经意间,你能四季见绿。

鸣凤漙公园所在地曾是一块闲置的荒地。经过近一年的精心设计和施工,“水湾栈道”、“城市绿芯”、“水塬天地”、“浪漫花径”四个功能区,打造出动静结合的休憩空间,营造移步换景、四季有景的绿化效果。建成一新的鸣凤漙公园成为古黄河畔最美丽的一颗珍珠,为优美的古黄河沿线再添一景。

三台山森林公园

如今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漫步于鸣凤漙公园,享受着喧嚣城市之下的宁静。在水湾栈道旁看着古老的黄河水与静谧的池塘流通交汇、蜿蜒流淌;累了倦了到浪漫花径观赏花海景观。家住市区宝龙城市花园的市民张先生说:“原来这里就是一个垃圾场,早就荒废了。如今公园建成后,我经常和朋友来这里锻炼身体,感觉有这样一个公园特别好。”

鸣凤漙公园只是我市打造民生园林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按照“生态、精致、时尚”的城市建设定位,我市坚持“打造民生园林”的建设理念,结合城市绿化实际,在公共绿地改造提升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重点改造提升国土广场、丹郡绿地、嘉豪绿地、雨露绿地等31处街头绿地,建设下相公园等9个生态公园,着力打造民生绿化、民生园林。

曾几何时,宿迁人周末才逛逛公园。如今中心城区基本实现“行居处处有绿地,推开窗户是花园,走出家门进公园”的目标,很多市民享受着边休憩边亲近自然的宁静喜乐。

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孩子们在娱乐设施上嬉戏,大人们在草坪上休闲纳凉……这是宿迁市区财政广场经过“升级”后呈现的面貌。作为“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之一的财政广场,和传统城市休闲广场有所区别的是,升级后的财政广场具备“海绵”功能,实现“吸吐自如”。

市区运河桥西侧桥头公园早就使用一套先进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可以“自行灌溉”。在公园便道的一侧铺满了一道鹅卵石小路,鹅卵石的下面就隐藏着一个“机关”。

据公园管理方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设置了一条雨水收集槽。下雨时通过收集槽收集的雨水会全部流入公园地下一个500立方米的集水池。当公园的植被需要灌溉时,水泵会把集水池的雨水从地下抽出来,进行灌溉,从而体现出生态环保的理念。”

拥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地点还有不少,近年来我市有序规划打造一批城市“生态水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景观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先后建成九鼎公园、西湖路运河桥头公园、财政广场、环城北路生态廊道等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形成旱吐涝吸的城市海绵体。

去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江苏省也因此成为全国率先发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省份。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我市按照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综合考虑“渗、滞、蓄、净、用、排”,在工程实施中强化贯彻实践,建成了公园绿地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利用透水砖、植草沟、旱溪、雨水湿地、蓄水池等设施,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有序规划打造一批城市“生态水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景观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绘就绿色生态新画卷

四季轮回,陌上花开,一条条绿道,一道道文明。“进得来、留得下、坐得住”,由增绿量向建精品转变,我市从民生角度出发倾情构筑了融观赏与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绿色景观。

想健身就到小区附近环境优美的小公园,想散步了就去大道旁的绿轴里走一走,想跳舞了就到街头小广场……随着我市民生园林建设的逐步实施,广大市民的休闲生活更加惬意。

一个个公园、一处处绿地,看上去是自然景观。但是透过这一个个景点,我们看到的是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

围绕建设“林荫城市”目标,我市在市区先后建成世纪大道、南湖路、奥体路、黄浦江路、西湖东路等70余条林荫路,完善了市区林荫路系统,提升了市民出行舒适度;围绕打造“彩色城市”目标,先后建成千岛湖路、书店北巷、风荷路等35条彩叶道路,打造落叶景观,形成城市彩叶片区,让市民在城市内享受缤纷的视觉盛宴;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目标,先后建成三台山森林公园、古黄河雄壮河湾公园、印象黄河景区等100余个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及良好的环境效益;围绕建设“海绵城市”目标,先后建成九鼎公园、西湖路运河桥头公园、财政广场、环城北路生态廊道等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形成旱吐涝吸的城市海绵体。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居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具有生命力的设施。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更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景观效果,切实增强园林绿化服务功能,市住建局牵头初步制定中心城市街头绿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出70余处街头绿地亟需提升改造。

以民心谋划园林图纸,用民意绿化大美宿迁。让民生园林为宿迁勾画蓝天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愿景。

绿色发展———宿迁在路上。

美丽梦想照进乡村

曾经,这里河塘沟渠垃圾遍布,如今群鸭戏水绿树萦绕……曾经灰头土脸的小乡村,抖落了满身尘埃,开启了美丽变革……

按照建设“实力中心城市、活力美丽县城、魅力特色城镇”的发展思路,我市整合资源力量,强化政策扶持,严格督导检查,扎实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市以来,全市小城镇共计新增建筑面积866.2万平方米,有9个镇被列为省级重点中心镇、8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14个乡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名单。

重点中心镇成发展龙头

根据省委省政府在苏北地区建成一批工业商贸强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宜居城镇的总体思路,列入苏北地区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发展的有沭阳县韩山镇、贤官镇、马厂镇,泗阳县王集镇、新袁镇,泗洪县双沟镇、界集镇,宿豫区来龙镇,宿城区龙河镇9个乡镇。

在打造重点中心镇过程中,市住建局注重完善重点中心镇规划设计。在全市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聘请名校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分别对重点镇开展了新一轮规划修编,通过规范土地利用、明细功能划分,突出单体建设,彰显鲜明特色。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快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强对中心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重点中心镇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中心镇建设的用地保障力度,各地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扶持省级中心镇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优先考虑中心镇发展需要,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加大中心镇建设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和培育省级中心镇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心镇建设。

泗阳县卢集镇郝桥新型社区改造后

目前,九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均完成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建设重点项目122个,计划投资35亿余元,涉及供水管网、街道亮化、集贸市场、学校、公立医院、养老设施、公益文体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多个方面。

保美丽乡村“不老容颜”

2014年度沭阳县湖东镇木墩村、颜集镇堰下村等6个美丽乡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名单。各地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总体进展达到进度要求,涉及村委会、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农资超市、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多个方面。泗阳县卢集镇郝桥村、市湖滨新区黄墩镇英庄村整体工作推进较快。

为确保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快速有效推进,市住建局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进一步整合资源投入美丽乡村,根据“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美丽乡村建设氛围,充分发挥有线电视、乡村广播、宣传栏、户外广告牌、LED屏幕等载体,以促进全面整治为目的,全景式展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关注、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我市沭阳县胡集镇华光村、西圩乡邱庄村等8个村庄被确定为2015年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共计获得省级建设示范奖补资金1880万元。目前大部分试点村的前期工作相继启动。(杜之辛 肖伟伟 郑绪军 史彩凤)

高端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品牌系统门窗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71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唯一不同就是处处不同 ROG幻14首测
下一篇: 商丘10宗优质地块对外招商位置、配套等详情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