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发现场,一片狼藉。
各种各样的杂物中,某些地方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微光,仿佛在用微弱的声音诉说着整个案件的琐碎片段。如何对现场进行固定、取证,收集这些点滴线索,这是刑侦民警的第一要务。
很快,圆滚滚的“角度+距离”定位装置搬到了现场,以它为中心,刑侦民警进行了各种取证测量,不到一个小时,原本狼藉的案发现场,所有的现场物件以横纵坐标的方式,呈现在纸上,精确而高效。
△郝晓明发明的“神器”
随后,几样重要的物证出现在警方的物证研究室,在铝合金铸成的“十字尺”下,物证上的生物液体残留也被标记的一清二楚。
“十字尺”、“角度+距离”定位装置,这两件办案“神器”都出自巴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郝晓明的手中,不仅提升了技术民警处置现场的速度,提升对复杂现场的应对能力、减轻了民警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难度、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在物证定位中对生物物证可能造成的污染,保证了司法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这两件办案神器,是他在回家路上想出来的
△郝晓明在介绍他发明的“神器”
在案发后的第一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精确的手法,对现场进行固定、取证,这是办案民警的第一要务。如何能够确保速度和精确,则是重中之重。
郝晓明介绍,现场勘查是刑事侦查工作的起点与基础,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首要环节,很多案件以犯罪现场为基础展开侦查工作,正是基于对现场情况的正确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挖掘现场痕迹物证的价值,才准确地划定了侦查范围,及时侦破了案件,同时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本身,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是犯罪现场重建的主要依据。
另外,在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对现场勘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取各类证据,固定好证据的来源和原始状态,否则收集的物证证据可能因真实性存疑而面临被排除的风险。
作为一名刑侦民警,郝晓明的工作也是围绕于此。
11月10日,记者在郝晓明的办公室见到了这两件“神器”。圆滚滚的“角度+距离”定位装置,名字很长,但设计却很朴实——厚重的金属质基座,上边镶嵌着圆形尺子和指南针,中间有多个用来固定卷尺的卡座。
相较于“角度+距离”定位装置,用来测量物证上生物液体残留的“十字尺”造型复杂些——铝合金的架子上,横竖两道尺子,中间悬着指针。
据了解,在现场勘查的物证定位中,通常需要选取两个以上参照物进行多次定点测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场勘查效率,增加了出勘技术民警的工作量,特别是在难以选取参照物的室外空旷现场、爆炸抛出物分布广、数量多的爆炸现场和物证多且关联性强需要对其相对位置进行定位的现场勘查中,确保能对现场物证进行准确、快速测量定位,对于现场勘查的技术民警来说,可谓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
在物证的检验鉴定中也经常涉及到对物证的测量定位工作,如在对作案刀具上遗留的多处血迹进行DNA检验鉴定时,对待检验目标血迹所处的具体位置是否进行了准确定位,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鉴定结果或结论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比如刀刃上有多处血迹,而在鉴定结论中笼统的描述为“刀刃上的血迹”,显然该证据的证明力,要比在鉴定结论中准确描述出血迹所处刀刃准确位置的证明力低的多,另外如果采用直尺或卷尺对作案工具上的生物物证进行测量定位,容易导致测量工具与生物物证直接接触,造成生物物证的交叉污染。
基于此,郝晓明的两件神器应运而生。“大概是2017年有的初步想法,用了一年时间做出来。”谈起做这两件仪器的初衷,郝晓明直言,就是为了能让现场取证和物证固定更加快捷,精准,并且减少人为导致的对物证的污染。
这样的设计专利,一定用了不少时间?面对这个问题,郝晓明哈哈大小起来,“平时还要办案,哪有那么多时间设计,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想。”
从2017年3月开始,他都会利用每天下班做轨道交通回家的一段时间,在车上进行设计。有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好的设计方向,他甚至会突然站起来,然后在大家诧异的眼神中尴尬地坐下。
整整一年时间,两件仪器修改过多次,最终成为现在的成品。目前,郝晓明的团队已经利用这两件神器办案60多起,效率较过去提高了一倍不止,并且在精确度上也提高不少。
埋头刻苦钻研 他把DNA检验的利器磨砺出锋芒
△郝晓明在介绍他发明的“神器”
此前,郝晓明团队独立自主研发的“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项目就获得过多项殊荣。
说起这项技术,郝晓明瞬间开启了学霸模式,“用仅有极其微小的磁珠和复配的特殊转移试剂,就能把粘附于不同类型载体上的人体皮肤脱落细胞及游离DNA完整地提取,转移效率最高可达89%……”他一段开场白还没说完,外行人的头都要“肿”,即使是事前做了功课,也完全跟不上他的速度,或者说完全不懂。
郝晓明解释,在刑事侦查和法医鉴定工作中,接触DNA是法医DNA检验的难点和热点。在很多案件中,DNA检验都能迅速直接地锁定犯罪嫌疑人,合理运用DNA检验线索是刑侦破案的不二选择。
然而由于案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检材的多样性,许多附着在案件现场的DNA都很难用现有的检验技术进行有效提取。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杀手锏,实在是很可惜。”郝晓明决定用上自己的专业知识,把DNA检验的这把利器磨砺出锋芒。他向分局“微改革、微创新”领导小组提交了研发项目申请,开始埋头钻研起这些隐藏在案件现场的“会说话”的证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我们研究出来的这瓶‘水’,让更多的DNA能够提取下来。”郝晓明没欺负外行人,这句白话简单实在,大家瞬间明白。
学霸的乐趣多多 平时喜欢打篮球、旅游、听民谣
别看解释起来容易,这背后的付出可没有这么简单。为了这项技术,郝晓明团队需要白天保证日常工作,晚上进行技术研发。说白了,就是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全凭个人爱好进行研究发明。
郝晓明说,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在9点半的广场舞结束后才下班,“所以有的时候,还真希望广场舞能够晚些结束,因为有些声响,才不会让人感到寂寞。”
在项目开展初期,郝晓明团队曾遇到不少的困难,仪器、试剂的缺少就造成该项目一度进入瓶颈期。郝晓明经过多次汇报讲解获得分局大力支持,为该项目整合有效资源,搭建有利平台,加强科研经费保障。
同时,郝晓明带领项目团队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在上千余次的反复实验中终于战胜困难、突破瓶颈,为项目后续研究及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如果认为郝晓明只会搞研究,那还真的小看他了。除了研究,郝晓明还特别喜欢打篮球,还曾经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后卫。此外,作为一个文艺男青年,郝晓明还特别喜欢旅游和民谣音乐。
“研究项目的时候,不能说话,那段日子在实验室里就靠听歌活着。”郝晓明说,实验项目整个过程已经形成了肌肉反射,过程熟得不能再熟,听歌不仅不会影响,反而是放松精神、舒缓情绪的最好办法。
感激家人的付出 回家先看孩子再找活干
是什么让你坚持这些创新项目的研究?
“这是我的兴趣爱好啊!”郝晓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记者原本期待得到的高大上理由却不见一点踪影。
话说得简单,为了推进研发进度,郝晓明把家搬进了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开展起检验测试工作:每一批DNA检验实验,都需要持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为了保证检材的纯度不受环境影响,所有的试验都必须戴着橡胶手套操作。
由于长期戴着塑胶手套抓握剪刀,郝晓明的手指很快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双手也因为湿热经常脱皮。
郝晓明说,研究这个项目,几乎全部是因为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研究本身的兴趣爱好,全队人都有不少的付出,就他个人而言,付出很多,但这些付出并不是完全指他个人,而是指他的家庭。
“我儿子当时才2岁多,全靠家里老人和他妈妈带着。”郝晓明说着,声音开始发虚,话到结尾,干脆变成了一声叹息。
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他,郝晓明也很“识时务”,他回家晚了,一进门先看看孩子,然后天花板地下、墙面桌椅,在整个家里找活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实际行动代替言语辩解”。
业务能力突出 半年内两次被公安部通报表扬
巴南区公安分局相关领导介绍,郝晓明在带领团队创新中,促进了团队业务能力提升,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为破获一系列团伙案件、侵财案件、重大刑事案件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2017年7月,巴南区丰盛镇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郝晓明对现场检验后,串并了发生在2010年的另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在破获这起命案积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公安部的“三打击一整治”专项行动中,因业务能力突出,郝晓明分别于2017年12月、2018年5月被公安部予以通报表扬。
2017年以来,郝晓明带领创新团队被共青团重庆市委授予“青创工作室”奖牌,并荣获集体三等功1次、集体嘉奖1次,团队中1人当选“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5人次荣获个人三等功,9人次荣获个人嘉奖。
目前,郝晓明带领科研团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中国法医学杂志》和《中国司法鉴定》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景然 曲鸿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739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