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课题组的曾辉雄和朱文斌两位工程师正在利用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的臂式机器人测试力矩补偿控制算法。受访者供图
“经院企协商,不久前我们与百琪达(宁波)、宁波江丰电子合建了渗铽以及靶材的小试生产线,致力于机械化完成磁体翻转、堆叠,以满足我国高性能电机的需求,缩短与国外高档烧结钕铁硼制备技术的差距。”12月初,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宁波稀土功能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李俊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宁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宁波高分子复合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宁波稀土功能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落户宁波北仑区。该研究院和北仑区政府结合双方实际需求,在原有合作基础上,打破院企“围墙”,实行人才互聘、共建创新体系、共享创新成果。
宁波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梁群表示,建设三个创新中心旨在破除院所体制机制、企业功利短视的“围墙”,打造区域创新生态和企业创新体系,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北仑样板。
体制困局:两堵“围墙”阻隔创新生态
“企业创新发展有三大痛点:人才不足、创新资源匮乏、研究薄弱,这是企业共性问题。” 作为中国科学院博士、日本和加拿大知名大学博士后,宁波能之光新材料科技公司董事长张发饶深感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和人才来支撑。
为此,多地政府采用引入高校科研院所落地的方式为企业赋能。需要正视的是,多数高校科研院所落户地方后与当地产业结合度不够。院所体制决定研究人员重论文而非市场需求,研究项目不够专注和持续,平台对企业开放度不够,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难以融合的情况成为共性问题。
李俊对这些现象亦深有体会。“院所和企业合作多是分散的,大多数企业在项目完成后,会选择结束合作或开展另外项目的合作,整体合作不够系统和持续。”
根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全国稀土磁性材料总产量约为18万吨,其中宁波市产出约占总产量的38.9%,北仑又是宁波稀土磁性材料的产出要地。
“当地企业迫切需要与稀土磁性材料领域的研究团队对接合作,解决生产制备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团队与江丰电子进行了‘高纯低氧特种稀土金属靶材的产业化’等项目合作,实行共建平台的合作模式。”李俊介绍道,稀土材料提纯生产过程,需要尽量在低氧环境中进行。双方准备以“机器人作业”代替“工人需供氧操作”,开发完整的智能产线,提高稀土靶材的生产效率。
北仑区科技局局长周瑾分析认为,科创平台受体制机制的围墙制约,导致研究成果偏实验室,对企业需求不了解,难以拥抱当地产业和市场需求;企业则注重当下技术和利益,功利性过强,部分企业还担心核心技术泄密,对外界存有戒备心理,同样也存在一堵围墙。
“正是这两堵‘围墙’导致了院所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一直是两张皮。”周瑾认为,地方科技部门要点燃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拆除“围墙”需要了解当地产业的科技和人才部门的干部充当科技经纪人去做引领、做推介、做融合,对固有机制体制进行创新突破,形成创新生态。
人才互聘:复合型人才得以双向流通
随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在北仑的三大中心成立,张发饶多了两项身份——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宁波高分子复合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宁波城环站的特聘研究员。
借助新身份,张发饶可以定向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博士硕士生,从根源上解决未来企业高端人才之困。
同样地,张发饶公司的企业研究院还聘请了宁波高分子复合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立新研究员为企业研究院副院长。
“拆‘围墙’首先要拆阻碍人才流通的‘围墙’。”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兰国政表示,此次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与北仑区的合作升级,让当地企业人员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序列,让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去企业任职,人才双向流动意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张发饶也表示,企业引才留才最大的难点是人才缺乏学术上的晋升通道,此举将彻底解决企业用才难的问题。同样,体制内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可以让他们的研究更符合市场。
现如今,身为宁波能之光企业研究院副院长的吴立新研究员正与张发饶团队就“生物基塑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项目开展攻关。张发饶表示,该项目研发成功后,将在企业迅速投产。
无独有偶,宁波锦越新材料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电子级超高纯铝和大型高品质铝合金新材料的公司,公司想引进一位海外高纯金属研发的世界级水平博士,该博士对学术比较注重,要求能有高能级院所作依托共建企业研究院,当确认中国科学院宁波城环站(宁波产业技术中心)支撑共建企业研究院,并实现人才互聘的消息,就立马辞去海外研究机构工作,加盟锦越公司。
“院所与企业人才互聘,给公司解决了大问题。”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让企业人才进院所,院所人员去企业。”北仑区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张盛杰表示,人才互聘通道打通,能让复合型人才双向流动,在物质、精神层面双丰收,最终实现创新体系建设。北仑区将出台政策全力支持、推进这一创新做法。
共建共享:让产学研朋友圈越来越大
3000多平方米的研发、中试车间;2000多万元的试验分析设备;基层的工程师和工人队伍……人才互聘之后,宁波能之光随之也向中国科学院海西创新研究院开放了企业的诸多资源。
李俊介绍,随着“围墙”的打通,院所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产线、生产要求、工艺流程等对院所开放;院所也开放技术研发过程、检验检测设备等,双方在资源上完全共享。
以李俊团队正在与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高纯低氧特种稀土金属靶材的产业化”项目为例,宁波稀土功能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检验检测设备全部共享给企业,企业和院所研发人员联合研发,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大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同时,企业则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更好地整合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和技术,抱团合作实现协调创新发展。基于此,包头稀土研究院等创新机构的许多专家也加入到宁波中心来,虹吸效应已经显现。
对此,张发饶认为,企业与院所共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合作,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不久前,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经实地考察后,与宁波稀土功能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达成稀土永磁二次资源绿色回收利用新型CHON型药剂的研发项目,模拟钕铁硼肥料回收实际情况,新建了一条稀土永磁二次资源回收工艺示范线,用以实现稀土永磁资源的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环保、高附加值回收。
“双方拟投1000万元支撑项目研发,目前已跟进后续项目实施。”李俊说。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三大中心对应不同产业领域,担任源头企业、产品企业的中间纽带,将助力北仑多个产业快速提升,未来或会产出一批颠覆行业的企业。”周瑾对此十分期待。
(记者 江 耘)
来源: 科技日报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74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