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以来,中山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的城市。一块“国字号”招牌落地的背后,积淀了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努力探索与一线实践。
摘下这块“国字号”招牌的一年多来,中山办了哪些大事?
自上而下,高位统筹。中山破解了“人、财、力”困境,实现了中医药资源的集成发展、快速扩容。
从市到镇,健全体系。中山不遗余力实现中医馆100%全覆盖,在人民群众家门口构筑“顶天立地强腰”中医诊疗大格局。
由表及里,深化改革。中山步步深入破解中医药服务、医保等关键领域问题,探索中医医保支付创新、全市中医医药资源统筹供给、中西医协同“旗舰”品牌建设。
由内而外,创新示范。中山积极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的联通机制,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全方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这一年,中山不仅为广东乃至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探出了不少新路,更在2024年再获“国字号”招牌——入选为全国54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擦亮中山中医药发展“金字招牌”。
“小姑娘额头上长痘是阳明经有热,开一剂葛根芩连汤,泻大肠的湿热!”9月底,在中山市中医院的中医杂病门诊内,来自沙溪医院的西医医师陈奕君一边思索“阳明经与大肠的相关性”,一边用笔记细致记录下“中医老师”赖海标的中医看诊思路。
几乎同一时间,在市中医院的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专科,都有数位像陈奕君一样的西医医师在轮科实习。从线上学习中医理论到参与“杏林学院”跟班,两年的“西学中”系统培训,让陈奕君能以中医思维运用“经方”,为患者开具治疗肾结石的“排石药方”。
中山市中医院病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医师“西学中”的这一幕,在中山并不稀奇。2023年以来,中山市卫健局在全市东南西北四大区域至少遴选1家医院,挂牌成立杏林学院,开展“千名医师西学中”行动,如今已有超过1500名学员参与其中。“西学中”成为中山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发展中医药都存在人才之忧,如何破解基层“引不进、招不来、留不住”中医药人才的困窘。中山不仅大力推行“千名医师西学中”行动,更注重在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流入”和“留住”上用心,为中医人才提供自我提升、职业晋升的路径。
中山通过高效项目管理架构、全流程规范化运作机制、建设临床技能实训全国示范中心、打造全国优秀骨干模拟师资团队、培养中医规培医师岗位胜任力、聚焦中医住培毕业生就业服务,打造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
以中山市中医院为例,作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该院投入了超1000万元,建设全国中医规培模拟教学骨干师资培养基地,划分成14个分区,加强了全市中医规培医师的基本技能、临床综合技能与中西医临床诊治思维的培训,满足各类规培医师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教学、培训、考核的需要。
中山市中医院是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以中山市康复医院为例,该院参与开办了“中山市基层中医康复人才培训班”。
“我们年内开班。首期招募面向全市23个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超500名基层中医康复技师踊跃报名。”中山市康复医院(石岐苏华赞医院)党支部书记汪峰说,这是一次系统全面学习中医康复知识的计划,从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再到中医经典、中医整脊、中医正骨,他们能系统学到大量特色中医疗法,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能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中医服务。
这是中山在全省率先启动的基层中医康复人才引育创新项目,通过外引内培创新发展基层中医康复人才队伍。中山市康复医院与周边卫生院校等机构通过订单合作、脱产培养等方式,首期培育基层中医康复学员近30名,获8家基层医疗机构聘用。
中医服务。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从中医全科医师到中医专科护士的全面培训,中山市掀起了一股“学中医、用中医、重中医”的热潮,带动了中医人才创新发展。这些工作带来了哪些成效?2023年,中山的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成绩居全国前三,仅2023年,全市就同比扩增了超400名中医类别医师,全市省名中医增至10人。
岐黄薪火,可以燎原。目前全市仅新授牌的“国字号”“粤字号”名中医工作室就有8个,新建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多达40个,在基层建设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分站50余个,这让中山100%实现了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基层的目标。
人才盛,则中医强。破解中医院人才之忧,只是中山高位统筹,推动全市中医药创新发展“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实则,在水面之下,自获得中医药“国字号”招牌以来,中山力破了中医药发展的“人、财、政”之困。
高位统筹,有力推进。自2023年起,中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项目行动方案等多项支持政策。破解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之困”,中山在一场场高规格召开的全市中医药大会以及项目推进会下,重磅级的中医药创新项目逐一落地。如,中山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签约共建科技园、第十(中山)临床医学院、研究院、广中医一附院中山医院等。
为自上而下保障、推动中医药发展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中山市今年挂牌成立中山市中医药局,将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纳入对镇街政府的考核范围,全力破解中医药发展的“政之困”。
力破“财之困”,中山“闷声干大事”,以一组亮眼的财政数据、中医机构增长数据、中医就诊数据,让外界深刻感知,中山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决心:2018年至2023年,全市财政共投入超40亿元发展中医药事业,其中,2023年市财政投资建设市中医院综合楼,预算5亿元,新增医疗科研用房7万平方米。
不仅如此,在财政的强大支持下,近年来全市中医机构、床位、医师等年增长超11%。光是2023年,中山市中医机构、医师、诊疗量就分别实现了同比增长37.6%、24.6%、48.5%,其中基层中医诊疗量占比更是由2022年的18.7%提升至2023年的35.9%。
“屋企门口卫生站就有‘中医阁’,真系几犀利!”香港居民梁先生一边指着消肿的右肢关节,一边向来自港澳的邻里街坊推荐这家开在“家门口”的中医阁——三乡镇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
原来,数月前,63岁的梁先生不慎摔倒,新伤旧患让他连日常行走都成了奢望。“去城区大医院又要排队,又担心镇街‘搞唔掂’(看不好)”,当梁先生陷入两难,香港邻居一句“社区卫生站的中医康复不错”,让他选择留在家门口就医。
“通过降压对症处理,坚持中药调理和中医康复治疗,他的腿消肿了。” 三乡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陈运聪坦言,被中医阁“圈粉”的梁先生只是缩影。一直以来,在三乡居住着大批港澳居民,自去年建成中医阁起,卫生服务站就新开展了针刺、刮痧、灸类、拔罐推拿等6类22项中医适宜技术,每日门诊量都在刷新纪录。今年1月至8月,接受中医适宜技术的患者更是增长了154.6%。
走进这个中医阁,这里夹杂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粤语乃至外语交流声。无论是港澳居民还是本地居民,都能享受“简便易廉”的中医康复理疗。工作人员流利的多语言服务,也让“家门口”的中医阁展现了接地气的一面。
中山市骨科医院开设中医阁。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没想到,三天就有效。”数天后,因中医推拿破解疼痛的颜阿姨也对东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赞不绝口。上个月,患腰间盘突出的颜阿姨花费了上千元在私人诊所艾灸推拿,仍然疼痛难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来到了“家门口”的中医馆。
“这里有专业的中医医生给我诊断。中医推拿配合中频短波治疗,三天我就轻松了!这里中医理疗还算日间病房,直接医保报销。”颜阿姨说,“以前在老家,凡事都去大医院。在中山,小病小痛在家门口就得了!”
在东区社区服务中心中医馆,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督脉灸。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见微知著,小市民便捷享受“家门口”的优质中医服务,背后是中山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布局的结果。
自2023年起,中山在全省较早建成“市—区域—镇街—社区”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四大片区均设立区域中医类别医院,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医院和社区中医馆100%全覆盖,中山全面建成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中医药服务。
为辅助镇街医院、社区中医馆有效运营,中山市还建成了一个市级中药配剂中心,为全市群众调配、煎煮、免费配送中药超400万剂,即将升级为中药智能配送中心,配送半径将覆盖珠三角。中山在全市推广智慧共享中药房服务,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覆盖,群众看完中医无需等待,中药即可寄送到家。
除了“家门口”的中医馆普及,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中山已然建成了5个中医紧密型医联体,以强带弱,全力做强中医服务的“腰部支撑”。2023年,中山不仅在北部镇街新增培育了1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下称“陈星海医院”),更注重补齐镇街中医服务能力短板,在中山南部镇街坦洲挂牌成立了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三乡挂牌成立了广中医一附院中山医院。如今,全市镇街医院均设立了中医临床科室。
东区社区服务中心中医馆门口 。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中山市卫健局中医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医馆、中医阁建设扩面提质已入选2024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社区中医馆再提升率74%,中医阁建设率34%,全省领先。今年,46个镇街医院和社区中医馆将实现再提升,100个中医阁建设加快推进,今年底将100%完成。
“咳咳咳”,在中山市博爱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儿科病房,5个月大的小宝肺炎后咳嗽不止。“做了很多检查,也吃了很多药,咳嗽都快一个月了,怎么办?” 在流感高峰期,这是中医儿童专科门诊主任李慧敏最常听到的追问。
望闻问切后,李慧敏为小宝开了5剂中药。对于小月龄宝宝来说,喂中药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智慧,但坚持了下来后,小宝的咳嗽反而好得很快。可见,中医药并非传说中的“慢郎中”。
每逢流感高峰,中医儿童专科门诊都会接诊大批咳嗽超1个月的孩子。李慧敏坦言,中医治疗咳嗽有独特优势,更加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它不仅对症治疗咳嗽,更是从孩子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今年以来,中山市博爱医院小儿呼吸科打造了儿童保健和疾病诊疗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儿科病房,针对儿童呼吸系统多发病,开展中药汤剂、中药贴敷、无烟艾灸、红炉拨筋、中药熏洗、放血疗法、香佩疗法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发挥中西医结合“1+1>2”的作用。
这就是中山发力创新、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一次新探索。如今,从市到镇,中山逐步建成了10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科室,实现“一院一品牌”,如市妇幼保健院推出“纯中医儿科病房”,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的“中医情志病诊疗和科研中心”,市人民医院投入3000万元专项打造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
深入探索中西医协同的路径,是一种推动中西医在参与临床诊疗时密切配合与优势互补的全新医学范式,也是中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
今年10月,在省卫生健康委通报的2023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健康广东行动考核结果中,中山再度荣获全省第一。而中西医协同是中山推动深化“医改”的有效成果之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山几乎每年都在谋求创新,一步步迈入“医改深水区”。
2021年,中山就在中医医保支付上“试水”创新,目前已在全省全国实现多项中医医保支付方式创新。如今,在中山,同一疾病的中医治疗费用比西医降低31%,个人负担降低25%。不仅如此,中山还加快构建“多元化、系统性”中医支付方式体系,2023年开展按病种付费的中医优势病种数量已达221种,这不仅让群众在中医治疗后获得更好地保障,更让市中医院连续2年成为全市医保住院医疗费用清算奖励分配资金最多的医院。
2024年,中山则进一步探索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模式创新以及中西医协同发展。“中山市今年7月在全国率先提出的‘防治康’一体化诊疗模式。防是中医预防,治是中医诊疗,康指中医康复。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这三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分散在不同科室部门。我们提出将预防疾病、诊治疾病及后期康复有机整合。”中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解释道。
中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24年11月,中山市中医院2024年入选广东首批8个地市级中医治未病区域指导中心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评价,中山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是将中医体质学和慢病防控深度融合,真正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这是中山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实证,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将发挥中医防病、治病、康复的独特优势,达到1+1+1远大于3的效果。该模式将为中医药服务‘医改’开辟新方向,通过制度性安排,为患者提供一站式、高品质的中医药‘防治康’服务,为中医药参与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王琦说。
“我颈椎病又犯了,可以体验推拿吗?” 10月5日晚,西区街道棕榈彩虹香港街迎来第9场中山市中医药健康夜市活动。针灸推拿、杵针、拔火罐等体验项目的挂号牌瞬间一抢而空。
寒露时节,有人在中医药夜市叹一碗精心炖制的药膳鸽子汤,喝一口热乎乎的中药保健茶,呷一口天然营养的健康零食;有人在这买到各家医院卖断货的“明星”中药制剂,如菌毒清、伤科九味健骨片;有人在智能脉诊仪区,把手一伸,两分钟就获得了一份体检评估报告……
“中医院推拿科的医生给我按了几个穴位,肩颈一下子松了!” 肩颈疼痛的陈女士决定继续赴中医院挂号接受治疗。一场中医药健康夜市,融入烟火气,成为群众心中好吃又好逛的养生局。
在西区街道的中医药健康夜市上,不少市民在体验中医康复治疗。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根据二十四节气开办的中医药健康夜市,是中山市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夜市+’的形式,让更多市民能识中医、学中医、用中医,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和价值。”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广东首个开办中医药健康夜市的城市,中山用一场“养生局”抓住了年轻人的心,不仅打造了新晋网红打卡点,更实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现象级传播”。
今年以来,仅西区街道已举办12场中医药健康夜市,每场活动都能吸引超2000名群众参与,相关内容登上各大平台热搜,阅读量逾“1200万+”。全市累计共举办21场次中医药健康夜市活动。
一场又一场中医药健康夜市,点燃了全市关注中医药发展的热潮,更带火了中医院文化馆,吸引了海内外访客32万人次。当然,中医药健康夜市能“火起来”,实则离不开中山全市上下持续坚持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学科发展,全面提升了中医临床服务能力。
以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为例,作为国家示范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年诊疗人次超240万,学科建设水平已排在全省中医序列第2位。2022年,市中医院的“国考”排名更是提升至第52名。
2023年以来,中山更是建成了中医类国家级重点专科(含优势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24个,引进了王琦院士、岐黄学者许能贵、杨志敏、卢传坚等一批高水平团队。以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团队牵头,中山中医药科研立项占比同比增长6%,累计挖掘整理出89种疗效突出的特色中医技术,形成107种中药院内制剂。
中医药健康夜市。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为提升中山北部片区的中医服务水平,去年以来,陈星海医院正式发展成为全国首家粤港合资的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从临床医学到科研成果,推动中山进一步探索粤港澳三地中医药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深链接。
过去1年多来,香港医生黄志浩则成为“新模式”的践行者。他总是定期搭乘高铁,从香港西九龙赶赴中山陈星海医院坐诊。
走进陈星海医院的国际医疗中心,22位香港医生已实现常态化跨境执业,长期往返于中山香港两地开诊。他们超过半数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有5位更是执业的中医医师,黄志浩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引入港医、港药、港械开展中医药服务,陈星海医院每年服务港澳患者超8000人,2024年成为被香港新增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的7家大湾区医疗机构之一。
从开办中医药健康夜市到建设中山市中医院等一批高水平中医医疗机构,再到打造全国首家粤港合资的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中山正在以创新理念和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推广,在全面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粤港澳三地中医药体系的新机制,全力以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撰文:曾艳春 邓波 曹水和
摄影:叶志文 卢子衡 林雨萱
【作者】 曾艳春;叶志文;卢子衡;林雨萱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75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