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飞/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袁雪飞
“你们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这是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在前不久率领专家组对江苏扬州仁丰里进行深入调研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近年来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过程中紧扣扬州古城特色,采取的“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模式的肯定。
确定“文+”总基调 古城街区焕发新活力
扬州是中国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而作为扬州4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仁丰里,更是底蕴深厚。调研中,汶河街道人大主任宋凌晨介绍,仁丰里是一条700米长的鱼骨状老街,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一个遗存。历经千年,这里汇聚了众多历史名人的印记,如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巷内的旌忠寺编著《文选》,清代三朝阁老、一代文宗阮元,民国历史学家黎东方等,都曾是小巷人家。
“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国家资金550万元加上扬州市配套资金1295万元,让仁丰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牛耕耘谈到,对于仁丰里的改造,扬州市和街道通过多次调研,确定了“文+”的总基调,并随之展开工作。
“先‘淘洗’门脸,我们把收荒货、卖黄沙、做铝合金门窗的商贩转移,再将老旧闲置空关破危房整修,恢复了仁丰里沿街的铺搭门,然后对沿线的历史建筑老墙砖老门楼进行保护性修复。”牛耕耘介绍说,街道最终收储35处历史建筑,平均每20米一处,以租赁形式吸引地方文化名流入驻,将其打造成名家名师工作室、非遗项目、文化民宿等。截至目前已有28个项目建成。
牛耕耘表示,仁丰里的民宿项目基本位于支巷内,主干道是仁丰里的文化界面,每个项目都要有公共文化空间。这是街道改造思路的“升级版”——放大项目投资者个人的文化魅力,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巷内24小时的免费城市书房长20米,但宽不过2米。和几十个公共文化客厅一样,这里也成了陌生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平台,成就了他们的“布衣之交”。“如果没有这些空间,仁丰里就留不住人。我们的理想状态就是巷道干净宁静,推开每扇门又温馨热情。”
汶河街道办事处主任蒋兴国告诉专家组一行:“目前尽管多了很多新住客,仁丰里原住民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和干扰。一家烟酒杂货店的老板用各种油瓶和饮料瓶稍作改造,种植了20多盆花草挂在外墙上,成了旅游者热衷留影驻足的小景。巷内有一家社区级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面积仅50平方米,陈列着腌菜坛、老地契、瓷片等这条街曾经的老物件。原住民元素在改造过程中不仅没有被消解,老住户的生活质量还得到了改善。去年底,仁丰里实施三线下地、煤气管道入户等工程,让原住民欣喜不已。”
无缝对接长三角 新时代再创古巷新辉煌
调研结束后,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专家组与陪同的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禹同及广陵区、汶河街道办等领导同志进行了交流。刘禹同表示,扬州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先天条件,期望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能对扬州各方面工作给予战略支持,特别是在诸如仁丰里这样的古城改造和运维项目上,能从战略层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扬州的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据介绍,扬州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又是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之一,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仁丰里的保护和建设取得成绩来自不易,你们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希望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提升,无缝对接长三角地区丰厚的旅游资源,创建独特的街区景象,为文旅融合、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样板。研究院愿意与扬州结成战略合作单位,为仁丰里及扬州古城保护项目和社会经济发展献智献力,共同打造历史文化兼具且特色鲜明的仁丰里,让新时代赋于古城古巷新的辉煌。”有关专家表示。
据悉,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打造高端智库,集聚了国内发展改革系统和相关部门重要的战略创新资源。以“专家带团队”的模式,深入开展推动国家重要战略的课题研究和战略规划,特别承担着对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的生态保护、战略规划、绿色经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产教融合等方向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充分发挥创新型战略智库作用,擅长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研究,成功地帮助过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由其主办的新长江论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77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