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就业难、失业”成了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有机构粗略估算,中国失业青年人多达
5400万人
。
什么概念?韩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才也才5100多万!想想都觉得恐怖……
前两年在教培行业被裁员,到现在还没缓过来劲儿,在求职市场上跌跌撞撞两三年,也没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由于人工智能太过发达,导致饭碗被取代,眼看年龄就要超过35岁,就业市场越来越不受欢迎;
本以为三年疫情结束,就业会有转机,谁会想到今年竟然有1158万毕业生,每10个人中就有2个找不到工作,让这个就业季再次变成了史上最难就业季;
好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大家越来越卷,学历正变得越来越贬值,就算考上硕士、博士,毕了业似乎也没多大优势和竞争力;
由于工作不好找,收入逐渐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消费变得越来越谨慎,班上着上着,就变成了所谓的“新穷人”;
……
当前这个社会,不少青年人已经被“失业”、“就业难”伤透了心。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当前我国青年人失业率高达20%以上。
那么,那些未就业或者已失业的青年人,最后都去哪了呢?
01
待业在家,做起了“全职儿女”
近期,在社交媒体上,部分年轻人分享自己的新“职业”——全职儿女:有人裸辞工作后,父母每个月给开4000元的“工资”,要求其早上陪跳舞1个小时,上午陪买菜,偶尔陪逛街,负责处理家里所有跟电子相关的东西,以及晚上和父亲一起做晚餐。
图源:荔枝网
“全职儿女”是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02
降低标准,向下兼容
其实,如果放在前几年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不管是主动失业还是被动失业,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大不了就是一次重新“跳槽”嘛。
那时候涨薪20%、30%轻轻松松,不找个翻倍薪资的工作都不好意思去。
但这几年情况彻底变了,别说翻倍薪资了,工资不降就不错了,这几年很多人的工资都是不升反降。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失业后再就业,已经不再苛求工资,自动降低了薪资标准。
或者干脆去干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先过渡,比如送外卖,跑滴滴,餐馆打工等。
2020年,美团曾发布过一项数据,平台骑手中,大约有6万研究生和17万本科生,这让很多人吓一跳。
不过,就算这种纯靠体力和辛苦的工作也越来越卷了,本来这些岗位就“门槛”低,竞争激烈,一直在企业干的白领,真竞争不过经验丰富体力好的蓝领,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03
进体制或慢就业
很多年轻人,本来就觉得打工不赚钱,现在还失业了,就更不愿意去打工了。
那现在唯一不会失业的岗位在哪呢?就是进体制内。
体制内工作(图源:搜狐)
所以很多年轻人这两年都开始选择考公考教,考研考博,就是俗称的“慢就业”。
为什么这几年教师资格证、特岗教师、在编教师这两年的报考人员呈直线上升,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甚至首次突破了200万大关?说到这儿你该明白了吧。
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考公、考研、考教的人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内卷,分数也越来越高。
据统计,2022年考研最终上岸人数在110万左右,总报名人数457万,也就是说一共有340万人落榜,庞大的数字不禁让人脊背发凉。
04
逃离一线城市,回老家
在北上广深熬不下去,很多失业的年轻人都被逼回到了老家。在大城市一旦失业,灵活就业或者向下兼容也找不到出路的话,那么就只能逃离一线城市,回老家发展。
图源:Baidu
但你以为回去就好了吗?也不行。
因为回到家乡,还是要面临“失业”的问题。
第一个难题是,在家乡有没有年轻人从事或擅长的行业?第二,就算真有合适的机会,大部分年轻人也要面临处理落差的难题。
这种落差体现在薪资上,可不是2万到1万的落差,而是从2万到三四千的落差。
所以,部分年轻人受不了这种落差,就又回到了大城市,于是有了“回笼漂”这个词。
总结:
“经济好的时候,人力是资源;反过来,经济不好的时候,人力是成本。”
如今就业环境的困难,让原本应该成为资源的年轻人,变成了必须牺牲掉的“成本”。
可每个人的青春就这么几年,在这个本该奋斗、本该用最低成本撬动人生杠杆的年纪,年轻人被迫失业后,难道只能拥有这几个选项吗?
绝对不是!你完全可以选择
有前景而又符合时代需要的行业或职业。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个《未来就业报告(2023年)》——未来五年,全球新增工作岗位数量能有6,900万个,但同时也会有8,300万个岗位消失。
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师、机器人工程师、数字化转型专业人员
等将成为未来的香饽饽。
图源:很帅的投资客
年轻人失业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面对失业和就业难带来的冲击,我们要做和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静待时机,一飞冲天。
图源:很帅的投资客
更有不少失业的年轻人乘着短视频时代的风口,转行做起了“
短视频+直播运营
”,在这个风口期赚了个盆满钵满。
所以,只要你愿意想办法,出路其实还是很多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做出改变。
解决失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国家和个人一起努力。年轻人首先要学会“自救”,比如放低标准先找到过渡工作慢慢再来,或者趁这段时间转行,努力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增添就业优势等。
“看一个国家的未来,就看年轻人去了哪里。”
同样,年轻人在哪里发光发热,也直接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cj8803.cn/993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